新生儿惊厥是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的神经系统症状,病因有感染性(颅内感染)及非感染性(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紊乱、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等),临床表现有轻微型等多种类型,诊断可通过脑电图、头颅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家长需冷静送医,医护要精准处理并关注相关情况。
一、定义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因多种因素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的神经系统症状。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病因
颅内感染为常见原因,如细菌(如B族链球菌等)、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发的脑膜炎、脑炎,病原体通过血行或直接侵入颅内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
(二)非感染性病因
1.缺氧缺血性脑病:围生期缺氧、窒息等情况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可诱发惊厥。
2.代谢紊乱:
低血糖:新生儿糖储备少,血糖低于2.2mmol/L时易出现,影响脑能量供应致惊厥。
低血钙:血钙低于1.75mmol/L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惊厥。
低血镁:血镁低于0.58mmol/L时,也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致惊厥。
3.颅内出血:产伤等因素致颅内出血,血液刺激脑组织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
4.脑发育异常:先天性脑畸形等脑结构异常,使神经元连接及功能异常,易出现惊厥。
三、临床表现
(一)轻微型
表现为眼球转动、吸吮、咀嚼、呼吸不规则等不典型动作,易被忽视。
(二)多灶性阵挛型
身体不同部位出现无固定顺序的抽搐,如一个肢体抽搐后转移至另一肢体。
(三)限局性阵挛型
多为一侧肢体或面部的抽搐,可伴有该侧肢体短暂无力等表现。
(四)强直型
肌肉僵硬、伸展不利,肢体呈伸直状态,可影响呼吸等功能。
四、诊断方法
(一)脑电图检查
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辅助判断惊厥的脑电起源及严重程度。
(二)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CT或MRI有助于明确颅内是否存在出血、畸形、感染等病变,了解脑结构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糖、血钙、血镁、血电解质及感染指标等,明确是否存在代谢紊乱或感染因素。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感染性病因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纠正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等代谢紊乱;处理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等病变。
(二)对症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谨慎使用药物,注意新生儿年龄禁忌。
六、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惊厥,家长需保持冷静并及时送医。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新生儿各项指标,根据具体病因精准处理,充分考虑新生儿特殊生理状况,避免不当操作,注重人文关怀,积极与家属沟通病情及预后等,为新生儿提供科学、细致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