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症状为受伤部位疼痛程度因拉伤程度而异,有肿胀淤血等且活动受限,受伤机制常见于运动中突然动作或慢性劳损等,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让受伤肌肉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做缓慢肌肉收缩舒张练习等康复锻炼并配合物理治疗辅助,特殊人群如女性生理期、糖尿病患者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肌肉拉伤的特点
1.症状表现:受伤部位多有疼痛,疼痛程度因拉伤程度而异,轻度拉伤可能仅为酸痛,重度拉伤则疼痛剧烈,且活动时疼痛明显加剧,可伴有肿胀,受伤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淤血、青紫,严重时肌肉可出现痉挛,受伤部位活动受限,如腿部肌肉拉伤时行走困难,局部触诊可能发现硬结或肌肉出现凹陷等异常形态。
2.受伤机制:常见于运动过程中,如突然的过度伸展、收缩或扭转动作,超出肌肉正常活动范围导致拉伤,也可能因长期慢性劳损使肌肉韧性下降后突然受力而拉伤,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发生肌肉拉伤的诱因有所差异,例如运动员因高强度训练易因运动动作不当拉伤,老年人可能因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下降在日常活动中如起身、转身时发生拉伤,女性若运动前热身不充分或姿势不正确也易出现肌肉拉伤。
二、肌肉拉伤的救治
(一)急性期处理(伤后24~48小时内)
1.休息:立即停止导致拉伤的运动或活动,让受伤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腿部肌肉拉伤则应避免行走、站立等加重受伤肌肉负担的动作。
2.冰敷:用冰袋或包裹毛巾的冰块冰敷受伤部位,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冰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注意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加压包扎,可进一步减少出血和肿胀,但包扎力度要适中,不宜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腿部拉伤时可垫高腿部。
(二)恢复期处理(伤后48小时后)
1.适度康复锻炼: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开始进行缓慢的肌肉收缩舒张练习,如腿部肌肉拉伤可进行踝泵运动(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促进肌肉修复和功能恢复,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次拉伤。康复锻炼需根据肌肉拉伤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不同年龄人群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频率,但也要适度,老年人则需更缓慢增加锻炼量。
2.物理治疗辅助:可根据情况选择热敷、按摩、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肌肉恢复,但热敷应在受伤48小时后,且温度不宜过高,按摩要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加重损伤。特殊人群中,女性生理期肌肉拉伤恢复期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凉影响恢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肌肉拉伤恢复期要密切关注血糖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