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与围生期缺氧产伤等密切相关的严重脑损伤类型,病因有早产致脑血管不成熟易出血、产伤致机械性损伤及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他因素,分类包括常见于早产儿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足月儿多见的硬膜下出血、多数预后良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较少见病情常严重的小脑出血,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及程度不同而异有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诊断可通过头颅超声床边筛查、头颅CT清晰显示情况及头颅MRI对早期出血和预后评估有优势,治疗原则为根据出血情况采取控制出血、降颅内压、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等措施严重病例可能需手术,预后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少量及时处理预后较好严重可留后遗症,注意早产儿需加强围生期保健产妇分娩规范操作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异常及时就医后期进行康复评估及干预。
一、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因多种原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是新生儿严重脑损伤类型,与围生期缺氧、产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病因
1.早产因素: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成熟,毛细血管壁脆弱,易在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破裂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重要危险因素。
2.产伤因素:胎头过大、胎位异常、产程过长等导致机械性损伤,引起颅内血管破裂,是足月儿颅内出血常见原因。
3.其他因素:如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K缺乏、新生儿出血症等)、母亲孕期使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引发颅内出血。
三、分类
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常见于早产儿,因脑室周围生发基质脆弱,易出血并破入脑室。
2.硬膜下出血:多由产伤致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引起,常见于足月儿。
3.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静脉破裂出血,出血可积聚于蛛网膜下腔,多数预后良好。
4.小脑出血:较少见,多发生于早产儿,病情常较严重。
四、临床表现
因出血部位及程度不同而异,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表现为意识改变(如嗜睡、昏迷)、呼吸不规则、惊厥、前囟隆起、肌张力增高或减低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凝视、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头颅超声:可作为床边筛查手段,能初步发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情况。
2.头颅CT:能清晰显示出血部位、范围及颅内结构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3.头颅MRI:对早期出血诊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优势,尤其对某些细微病变显示更敏感。
六、治疗原则
根据出血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出血(如使用止血药物等)、降低颅内压(如应用甘露醇等)、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保持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等,部分严重病例可能需手术干预。
七、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预后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少量出血经及时处理可能预后较好,严重出血可能遗留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2.注意事项:早产儿需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产伤,产妇分娩时应规范操作;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诊断处理,以改善预后,同时需关注可能遗留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后期需进行康复评估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