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瘘是膀胱与相邻器官形成异常通道致尿液流入其他器官或体外的病理性状态,分类包括膀胱直肠瘘、膀胱阴道瘘、膀胱皮肤瘘,病因有手术、外伤、感染、先天发育异常,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异,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修复,特殊人群中女性膀胱阴道瘘需孕期监测产后护理,儿童膀胱瘘要遵循儿科原则精细操作。
一、定义
膀胱瘘是指膀胱与其他相邻器官(如肠道、阴道、皮肤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致使尿液通过该通道流入其他器官或体外的病理性状态。
二、分类
1.膀胱直肠瘘:膀胱与直肠相通,尿液可经直肠排出,可能伴有粪便中混有尿液、肠道排气时伴有尿气等表现。
2.膀胱阴道瘘:膀胱与阴道相通,主要症状为阴道持续不自主流尿,长期可引发阴道局部皮肤炎症等问题。
3.膀胱皮肤瘘:膀胱与体表皮肤相通,表现为皮肤有尿液渗出等情况。
三、病因
1.手术因素:盆腔区域的手术操作(如子宫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等)中,若操作失误误伤膀胱与周围器官,术后可能形成瘘;此外,膀胱自身手术(如膀胱肿瘤切除术)也可能因处理不当导致瘘的形成。
2.外伤因素:骨盆骨折、下腹部严重外伤等,可直接损伤膀胱及相邻器官,进而使两者连通形成瘘。
3.感染因素:特定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破坏膀胱与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逐渐形成通道;此外,严重的膀胱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波及相邻器官引发瘘。
4.先天发育异常:部分儿童可能因先天膀胱与相邻器官发育畸形,出生后即存在膀胱瘘情况。
四、临床表现
因瘘的类型不同表现各异,以膀胱阴道瘘为例,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持续流尿,无法自行控制,且长期阴道流尿可刺激局部皮肤,导致瘙痒、红肿等炎症反应;膀胱直肠瘘患者可出现尿液从肛门排出、粪便中可见气泡、腹泻或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现象;膀胱皮肤瘘则表现为皮肤有尿液渗出。
五、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膀胱造影:向膀胱内注入对比剂后进行X线摄片,可观察到对比剂流入其他器官,从而明确瘘口位置及与相邻器官的连通情况。
CT或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膀胱与相邻器官的解剖关系,准确发现异常通道,对复杂瘘的诊断价值较高。
2.内镜检查:通过膀胱镜、直肠镜、阴道镜等内镜直接观察,可明确瘘口的具体部位、大小等情况。
六、治疗
主要通过手术修复异常通道,恢复膀胱与周围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手术方式需根据瘘的类型、部位等具体情况选择,如膀胱阴道瘘可采用瘘口修补术等。
七、特殊人群考虑
1.女性膀胱阴道瘘:若与分娩损伤相关,孕期需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及膀胱阴道瘘对孕妇身体的影响,产后手术修复时要关注产妇身体恢复状态,术后加强感染防控,因女性生殖系统特殊生理结构,需特别注意局部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
2.儿童膀胱瘘:多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导致,治疗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小的治疗手段,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手术操作需精细,以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对其未来生理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