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医学上称骨赘,是关节因老化、劳损、外伤等致软骨磨损后机体修复出现的增生现象,属年龄相关退行性改变,成因包括年龄增长、劳损外伤、姿势不当,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且症状因部位而异,诊断可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不同人群如老年人需避免久站剧烈运动等、年轻人要纠正不良姿势等、特殊职业人群需注意关节保护。
一、骨刺的定义
骨刺医学上称为骨赘,是机体关节因老化、劳损、外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软骨磨损、破坏后,机体自我修复过程中骨头出现的修补、硬化与增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
二、骨刺的成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变、磨损,为维持关节稳定与功能,机体启动自我修复机制,骨质便会增生形成骨刺,这是中老年人群骨刺高发的重要原因。
2.劳损与外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剧烈运动或有关节外伤史者,关节软骨受损概率增加,机体反复修复过程易引发骨刺。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易因劳损出现骨刺;运动员膝关节因频繁运动磨损易长骨刺。
3.姿势不当: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会使关节受力不均衡,加速关节软骨磨损,进而促使骨刺形成。
三、骨刺的好发部位
1.颈椎:常见于颈椎椎体边缘,多因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导致,可刺激周围神经、血管,引发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2.腰椎:多见于腰椎椎体前后缘及关节突关节,常因腰部劳损、退变等出现,可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等表现。
3.膝关节:多见于膝关节边缘,长期负重、磨损易引发,可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4.足跟:多因足跟长期负重、磨损,跟骨骨质增生形成,行走时可出现足跟疼痛。
四、骨刺的症状表现
骨刺的症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例如颈椎骨刺可能压迫神经根,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腰椎骨刺若刺激神经,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肌力下降;膝关节骨刺可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时卡顿;足跟骨刺则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晨起或休息后初次活动时疼痛明显,行走片刻后可稍缓解,但久走后又加重。
五、骨刺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骨刺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CT检查:能更精确地观察骨刺与周围组织、神经等的关系,尤其适用于脊柱等部位骨刺的诊断。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了解骨刺周围软组织(如神经、肌腱等)是否受压迫及损伤情况。
六、不同人群骨刺的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年龄增长骨质退变,骨刺发生率高,日常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及剧烈运动,可适当进行温和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游泳、慢走等)以维持关节灵活性,同时注意保暖,减轻关节负担。
2.年轻人:若因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引发骨刺,需纠正不良姿势,避免过度劳累,运动时做好关节防护,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3.特殊职业人群:如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需注意工作或训练中的关节保护,定期进行关节健康评估,出现关节不适及时处理,防止骨刺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