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是运动中因突然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致肌纤维等损伤,常见于运动前未充分热身、姿势不当等运动相关情况,症状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分轻度、部分断裂、完全断裂等类,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治疗急性期遵RICE原则,后期康复,不同人群如运动员、儿童、老年人运动有相应注意事项。
肌肉拉伤是指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因突然的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导致肌纤维或其附着点发生损伤的情况。
一、常见原因
多与运动相关,如运动前未充分热身、运动姿势不当、肌肉疲劳状态下仍进行高强度运动等,均易引发肌肉拉伤。例如,跑步时腿部肌肉突然发力过猛,或跳远时肌肉过度伸展,都可能导致相应肌肉拉伤。
二、主要症状表现
1.局部疼痛:受伤部位即刻出现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时疼痛可有所缓解,但仍可能存在隐痛。
2.肿胀:损伤部位因组织受损、出血等出现肿胀,皮肤可能伴有泛红现象。
3.压痛:用手按压受伤肌肉时,疼痛明显加重。
4.活动受限:因疼痛及肌肉功能受损,受伤部位的正常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腿部肌肉拉伤可能导致行走困难。
三、分类情况
1.肌纤维轻度拉伤:仅为少量肌纤维损伤,局部症状相对较轻,经适当休息等处理后恢复较快。
2.肌纤维部分断裂:肌纤维有部分断裂,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较轻度拉伤更明显,可能影响相应肌肉的功能。
3.肌纤维完全断裂:肌纤维完全断裂,受伤部位可能出现明显凹陷或异常隆起,疼痛剧烈且活动受限严重,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及专业治疗。
四、诊断方式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受伤过程)、体格检查(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按压疼痛情况等),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初步观察肌肉损伤的程度及范围,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细节,从而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早期处理(急性期):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Rest),让受伤肌肉停止活动;冰敷(Ice),用冰袋等对受伤部位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等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帮助减少出血和肿胀;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后期康复:急性期过后,根据肌肉损伤恢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再次损伤。
六、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运动员:运动前务必充分进行热身活动,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频率,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降低肌肉拉伤风险;若发生拉伤,需严格遵循康复流程,确保肌肉完全恢复后再逐步恢复高强度运动。
儿童:儿童运动时应选择适合其年龄和体能的运动项目,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家长或教练需密切关注,避免儿童进行过于剧烈或超出其体能范围的运动,一旦发生肌肉拉伤,需及时休息并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相对较差,运动时更应缓慢、适度,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均需充分,若出现肌肉拉伤,恢复周期可能较长,需耐心配合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