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包括光照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及其他支持治疗。光照治疗通过光照降血清胆红素,要注意保护眼、会阴部及监测体温;药物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可封闭Fc受体、白蛋白能结合未结合胆红素;换血治疗可换出抗体、胆红素等,有相应适用及注意事项;其他支持治疗包括保暖、维持电解质平衡、加强喂养等以助患儿恢复。
一、光照治疗
1.原理:通过光照使新生儿血液中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大部分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尤其是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水平的患儿,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171μmol/L(10mg/dl),体重1200g者>153μmol/L(8.5mg/dl)等情况可考虑光照治疗。
3.注意事项:光照时需用黑色眼罩保护患儿双眼,避免视网膜损伤;用尿布遮盖会阴部,其余部位尽量裸露以增加光照面积。同时要监测患儿体温,因为光照可能导致体温升高,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更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36-37℃)。
二、药物治疗
1.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对于重症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可使用丙种球蛋白,能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减轻溶血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阻止巨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破坏。
2.白蛋白:能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因为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后可降低其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从而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损伤。适用于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且有胆红素脑病风险的患儿。
三、换血治疗
1.目的:迅速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2.适用情况: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换血治疗: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血红蛋白<120g/L,伴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血清胆红素足月儿>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
3.注意事项:换血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换血前要做好患儿的准备,如禁食、建立静脉通道等。换血后要观察患儿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早产儿换血时要特别注意体温的维持,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易出现体温波动。
四、其他支持治疗
1.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溶血症患儿机体消耗大,更易出现低体温,需将患儿置于中性温度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在36-37℃,以利于机体代谢和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2.维持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患儿血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如钠、钾、钙等,保证内环境稳定,因为溶血过程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神经等系统功能。
3.加强喂养:尽早开始喂养,保证患儿营养供给,促进机体恢复。对于早产儿或吸吮能力差的患儿,可采用鼻饲等喂养方式,保证热量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