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有呕血(颜色因情况而异)、便血(形式多样)等临床表现,常见病因有新生儿自然出血症(与维K缺乏等有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伴腹胀等表现)、应激性溃疡(有严重应激情况时发生),诊断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护理需病情观察、体位护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一、临床表现
1.呕血: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呕出物可为鲜红色、咖啡色样物质。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后,可呈现不同颜色,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可能呕出鲜红色血液,若出血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就会呈现咖啡色样。
2.便血:大便可表现为鲜血便、暗红色血便或黑便。鲜血便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血液未与肠道内物质充分混合就排出;暗红色血便提示出血部位可能在中消化道;黑便则多是上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特点
1.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多与维生素K缺乏有关,多见于生后2-7天的新生儿,除消化道出血外,可能伴有皮肤、脐带残端等部位的出血倾向。因为新生儿出生时维生素K储存量少,且肠道内菌群尚未建立,合成维生素K不足,而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相对较低,所以易发生该病导致消化道出血。
2.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常见于早产儿,多在出生后1-2周内发病。除消化道出血外,常伴有腹胀、呕吐、腹泻等表现,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等特征性改变。其发病可能与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缺氧、感染等因素有关,肠道黏膜缺血缺氧导致坏死,从而引起出血。
3.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有严重应激情况的新生儿,如窒息、败血症、严重感染、低体温等。由于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
三、诊断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若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仍有活动性出血。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患儿,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查看凝血因子等指标是否异常。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需排除标本污染等因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腹部脏器情况,如有无肠管扩张、腹水等,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胃镜、肠镜检查:对于诊断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新生儿检查操作相对复杂,需谨慎进行,且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及注意事项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呕血、便血的量、颜色、次数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体位护理:对于呕血的新生儿,应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清理便血等污染的皮肤,防止发生皮肤感染。
4.营养支持: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可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供应,但需注意静脉营养的输注速度、浓度等,遵循儿科营养支持的相关原则。
5.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新生儿感染的机会,因为感染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