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主要由ABO和Rh血型不合导致。临床表现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诊断需血型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Coombs试验等。治疗包括光照、药物、换血等。预防上对高危孕妇孕期检测干预,新生儿要密切监测黄疸等并加强护理,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更需密切观察。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溶血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人类血型系统有多种,其中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是导致新生儿溶血的主要原因。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溶血反应。Rh血型不合中,Rh阴性母亲首次妊娠时,若胎儿为Rh阳性,母亲被胎儿红细胞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妊娠且胎儿仍为Rh阳性时,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
二、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新生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且黄疸进展迅速。这是因为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了新生儿肝脏的代谢能力。
2.贫血:程度不一,轻度贫血时新生儿面色稍显苍白,重度贫血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表现。主要是由于红细胞被破坏,数量减少所致。
3.肝脾肿大:部分患儿会有肝脾肿大的情况,这是因为溶血过程中,机体的造血系统会代偿性增生,导致肝脾等造血器官增大。
三、诊断方法
1.血型检查:检测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若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需进一步排查溶血可能;若母亲为Rh阴性血,新生儿为Rh阳性血,也需警惕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2.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会明显升高,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可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以及溶血的进展情况。
3.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免疫抗体,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母亲血清中是否存在免疫抗体,这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的重要实验室依据。
四、治疗措施
1.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新生儿暴露在蓝光或绿光下,未结合胆红素经光氧化作用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药物治疗:使用白蛋白等药物,可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其与脑细胞结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3.换血治疗: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时,需进行换血治疗。通过换出部分血中含有抗体和胆红素的血液,达到降低胆红素、纠正贫血等目的。
五、预防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防方面:对于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孕期可进行相关抗体检测。若抗体效价较高,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治疗等,降低胎儿发生溶血的风险。
2.特殊人群(新生儿)注意事项: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包括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等。一旦发现黄疸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加强护理,注意保暖,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等,为新生儿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溶血可能对其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如导致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