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和应对骨质疏松,可从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干预、药物干预、定期监测及预防跌倒等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充足日照、均衡饮食;运动选择合适项目并利用机械应力刺激骨骼;药物根据情况选择钙剂、维生素D制剂等;定期检测骨密度等指标;改善居住环境、自身缓慢行动等预防跌倒。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充足日照:每天应保证适量的日照,一般建议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间,暴露面部、手臂等部位于阳光下15-30分钟,每周多次。日照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不同年龄人群对日照需求略有差异,儿童、青少年正处于骨骼发育阶段,充足日照尤为重要;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更需适当增加日照时间。
2.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对骨骼有益的食物。钙的良好来源包括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如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深海鱼类、蛋黄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瘦肉、鸡蛋、鱼虾等。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更要注重钙和蛋白质的摄入;老年人胃肠功能可能减退,饮食中可选择易消化的高钙高蛋白食物。
二、运动干预
1.合适运动选择: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散步可每天进行,速度适中,每次30分钟以上;慢跑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15-30分钟;太极拳能增强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可每天练习;游泳是全身性的运动,对骨骼负担小且能锻炼肌肉,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需调整,儿童、青少年运动强度可稍大但要避免过度疲劳;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受伤。
2.运动的骨骼保护机制:运动可以通过机械应力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例如,负重运动能使骨骼承受压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有助于维持和增加骨量。
三、药物干预
1.药物种类:包括钙剂、维生素D制剂、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等。钙剂如碳酸钙等,可补充机体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制剂能促进钙吸收;抗骨吸收药物有双膦酸盐类等,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等,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可能更适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四、定期监测
1.骨密度检测: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一般一年至两年检测一次。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了解骨骼的钙含量和骨强度等情况,如骨密度T值,T值≥-1为正常,-2.5<T值<-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不同年龄人群监测频率可有所不同,青少年可每隔几年检测一次,关注骨骼发育情况;老年人则需更频繁监测,及时发现骨质疏松进展情况。
2.其他指标监测:还可监测血钙、血磷等指标,了解体内钙磷代谢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防跌倒
1.环境改善:居住环境应去除障碍物,保持道路平坦,在卫生间、走廊等易跌倒区域安装扶手。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如浴室安装防滑垫等。
2.自身防护:行动时要缓慢,避免快速转身、弯腰等动作,穿着合适的鞋子,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稳定性。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更要注意自身防护,减少跌倒风险,因为跌倒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加重骨质疏松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