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性不孕症是由子宫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常见子宫因素包括子宫畸形、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诊断可通过超声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检查等,有宫腔操作史人群需注意术后恢复及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有生殖系统感染史人群应积极治疗感染后再备孕以预防子宫性不孕症。
一、子宫性不孕症的定义
子宫性不孕症是指由子宫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的女性不孕症,即因子宫因素导致卵子无法正常受精、受精卵无法着床或胚胎不能正常发育,从而阻碍受孕过程。
二、常见引发子宫性不孕症的子宫因素
(一)子宫畸形
1.类型及影响:包括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例如纵隔子宫是子宫腔内有纵隔将宫腔分成两部分,会改变宫腔形态,影响胚胎着床空间,降低受孕几率。胚胎在异常宫腔环境中着床不稳定,易导致流产等情况。
2.发生机制:子宫畸形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子宫形态形成出现异常,这种结构异常从根本上干扰了正常的生殖生理过程。
(二)子宫黏膜下肌瘤
1.影响: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生长,占据宫腔空间,使宫腔内环境改变,阻碍受精卵着床。肌瘤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血供和容受性,不利于胚胎种植及发育。
2.病理基础:肌瘤作为宫腔内的占位性病变,会机械性干扰胚胎着床过程,同时其局部的炎症反应等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
(三)子宫内膜炎
1.影响: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症,会改变宫腔内的微环境,如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宫腔液成分改变等,影响精子的存活、受精过程以及受精卵的着床。长期的子宫内膜炎还可能导致子宫内膜修复不良,降低胚胎着床的成功率。
2.感染途径:多由外界病原体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感染所致,如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后感染等情况易引发子宫内膜炎。
(四)宫腔粘连
1.影响:多因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等宫腔操作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粘连,使宫腔容积减小,内膜面积减少,影响胚胎着床。即使胚胎着床,也可能因宫腔容积不足等原因导致妊娠结局不良,如流产等。
2.病理改变:宫腔粘连后子宫内膜的再生能力受损,内膜的分泌功能和容受性降低,不利于胚胎的种植和发育。
三、子宫性不孕症的诊断与相关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子宫形态、有无肌瘤、宫腔内情况等。经阴道超声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腔内结构,有助于发现子宫畸形、黏膜下肌瘤及宫腔粘连等情况。
2.子宫输卵管造影:能了解宫腔形态及输卵管通畅情况,对于判断子宫畸形、宫腔粘连等有一定价值,可显示宫腔是否存在充盈缺损等异常。
(二)宫腔镜检查
是诊断子宫性不孕症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有无宫腔粘连、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病变等,还能在宫腔镜下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要点
(一)有宫腔操作史人群
曾有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的女性,需注意术后恢复,如出现月经异常(经量减少、经期腹痛等)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等子宫性不孕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要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若必须进行,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
(二)有生殖系统感染史人群
既往有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统感染病史的女性,应积极治疗感染,在感染治愈后再考虑备孕,因为未彻底治愈的感染可能持续影响子宫内环境,增加子宫性不孕症的发生风险。
子宫性不孕症是由多种子宫相关因素导致的不孕情况,通过明确相关子宫因素,结合相应检查手段可进行诊断,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注意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子宫性不孕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