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需先进行病情评估与一般处理,包括快速评估生命体征、观察呕血黑便情况,采取平卧位、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一般处理;然后进行病因诊断与针对性处理,如尽快安排内镜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肠道肿瘤等不同病因进行相应处理;还需进行出血监测与并发症预防,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红蛋白等指标,预防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需注意相应特点。
一、初步评估与一般处理
1.病情评估
首先要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这提示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其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儿童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相对较快,若出现消化道出血,儿童可能更易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例如,儿童消化道出血时,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若出现精神萎靡,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消化道出血可能会加重心血管负担,需更谨慎评估。
同时要观察呕血与黑便的情况,包括呕血的颜色、量,黑便的次数、性状等。如果呕血为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大;黑便呈柏油样,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2.一般处理
体位:让患者采取平卧位,若有呕血,应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误吸导致严重后果。
吸氧: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给予适当吸氧,改善组织缺氧状况。不同年龄患者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更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吸氧流量。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充血容量,可选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平衡液等。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补液速度需适当控制,避免过快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二、病因诊断与针对性处理
1.内镜检查
尽快安排患者进行内镜检查,这是明确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在24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可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可进行结肠镜检查。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
2.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
消化性溃疡:若内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对于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取药物止血(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内镜下治疗(如套扎、硬化剂注射)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等措施。老年肝硬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肠道肿瘤:若为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适应证等,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三、出血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1.出血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等,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尿量等。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ml以上,儿童则根据年龄有相应的尿量要求,若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肾灌注不足。
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是否仍在继续。一般每1-2小时复查一次血常规,动态观察血红蛋白的变化。
2.并发症预防
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更要加强护理,降低感染风险。
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的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