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放腹水是将腹腔内多余腹水抽出的医疗操作,目的包括缓解症状和协助诊断,操作有准备、选部位、消毒铺巾、麻醉、抽液、术后处理等流程,有适应证如肝硬化腹水等和禁忌证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出血、感染等风险及并发症,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抽放腹水的定义
抽放腹水是一种医疗操作,指医生通过穿刺等方法将腹腔内多余的腹水抽取出来的过程。腹水是指腹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常见于肝硬化、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状态下。
二、抽放腹水的目的
1.缓解症状:当腹水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胀、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抽取腹水可以迅速减轻这些压迫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和舒适度。例如,肝硬化患者大量腹水时,腹腔内压力增高,影响心肺功能,抽放腹水后能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等情况。
2.协助诊断:抽取的腹水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腹水常规、生化、细胞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腹水的性质和病因,比如通过细胞学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导致的腹水。
三、抽放腹水的操作流程
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先进行超声等检查来确定腹水的量和穿刺部位等情况,同时要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一般需要采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2.穿刺部位选择:通常选择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或者侧卧位时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等,要避开重要的血管和脏器。
3.消毒铺巾: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4.局部麻醉: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逐层浸润麻醉。
5.穿刺抽液: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然后缓慢抽取腹水,抽取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6.术后处理:抽液结束后,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按压、包扎等处理,患者需要平卧休息。
四、抽放腹水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肝硬化腹水:当肝硬化患者出现大量腹水影响呼吸和循环等功能时,可考虑抽放腹水。
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导致的腹水:为了缓解患者症状,可通过抽放腹水来改善病情。
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量或大量腹水:如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导致的腹水,在必要时可进行抽放腹水操作。
2.禁忌证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差,穿刺后容易导致出血不止等严重并发症。
肝性脑病先兆:抽放腹水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此类患者应避免。
腹腔广泛粘连:穿刺可能会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腹腔广泛粘连患者禁忌。
五、抽放腹水的风险及并发症
1.出血: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腹腔内出血,尤其是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风险更高。
2.感染:如果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或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可能会引起腹腔内感染或穿刺部位感染。
3.水电解质紊乱:大量抽放腹水可能会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如低钠、低钾等,因为腹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电解质,大量丢失后容易引起相应的紊乱。
4.腹内器官损伤:如穿刺针误穿肠管等腹腔内器官,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腹水的情况相对较少,若儿童需要抽放腹水,由于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轻柔、精准,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因为儿童对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差。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抽放腹水时要更加关注其心肺功能,防止因腹压骤降导致心脑血管灌注不足等情况。同时,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要注意出血风险,术后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腹水较为罕见,若有特殊情况需要抽放腹水,要充分考虑妊娠对操作的影响,操作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影响胎儿,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