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酶缺乏均可引发溶血。母婴血型不合中,ABO血型不合是母亲O型血胎儿A型或B型时易发生,第一胎可能因孕前接触血型物质产生抗体而发生;Rh血型不合是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易发生,再次妊娠胎儿仍为Rh阳性时病情更严重。红细胞膜缺陷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红细胞膜缺陷、变形能力降低被破坏引发溶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突变致形态异常、寿命缩短引发溶血。酶缺乏相关溶血中,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酶缺乏致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低,接触氧化性物质易损伤引发溶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缺乏致红细胞能量代谢受影响、膜功能障碍引发溶血。
一、母婴血型不合
1.ABO血型不合:
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易发生。母亲体内存在抗A或抗B抗体,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引发新生儿溶血症。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ABO血型不合的妊娠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新生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表现,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母体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这种情况在第一胎时也可能发生,因为O型血母亲在孕前可能已接触过A或B型血型物质(如某些食物、微生物等),从而产生了相应抗体。
2.Rh血型不合:
Rh血型系统中,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时易发生。当Rh阴性母亲首次妊娠时,胎儿Rh阳性红细胞可少量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Rh阳性抗体。首次免疫反应较弱,产生的抗体量较少。但如果再次妊娠且胎儿仍为Rh阳性时,母体体内已有的抗Rh阳性抗体可迅速大量增多,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严重溶血。Rh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症病情往往比ABO血型不合更严重,这是因为Rh抗体的免疫反应更为强烈。
二、红细胞膜缺陷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红细胞膜存在先天缺陷,导致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钠离子增多,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这种异常的红细胞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从而引发溶血。该疾病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病,其遗传因素决定了患儿从出生起就存在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导致溶血的发生。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同样为遗传性疾病,红细胞呈椭圆形,这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在通过血液循环时,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其发病机制是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的稳定性下降,红细胞形态异常,寿命缩短,引发溶血。在新生儿期发病时,可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相关症状,如黄疸等,这与红细胞的异常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
三、酶缺乏相关溶血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当新生儿接触到氧化性物质(如某些药物、感染等)时,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生成减少,不能有效清除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导致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被氧化损伤,引发溶血。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新生儿期若接触到氧化性物质,就可能诱发溶血,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导致的酶缺乏以及外界氧化性因素的触发有关。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会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红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导致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而发生溶血。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从出生后就存在酶缺乏导致的红细胞代谢异常,进而引发溶血相关表现,在新生儿期可能出现溶血相关症状,如贫血、黄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