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前做好遗传咨询、监测孕妇情况,产时减少新生儿窒息、避免产伤,产后尽早开奶、监测胆红素水平、光疗干预、换血治疗以及关注高危新生儿特殊情况等多环节综合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产前预防
1.做好遗传咨询:对于有新生儿溶血病家族史等情况的夫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相关风险及预防措施。因为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增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通过遗传咨询可以提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若夫妇一方或双方存在与胆红素代谢相关的遗传性缺陷基因携带情况,可了解后代发病的概率及产前诊断的可行性等。
2.监测孕妇情况:孕期关注孕妇健康,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感染等疾病。妊娠高血压可能影响胎盘功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等情况,而感染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可能干扰胎儿胆红素代谢。如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保障胎儿正常的生理环境。
二、产时预防
1.减少新生儿窒息:产程中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及时处理胎儿窘迫等问题,尽量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新生儿窒息会导致机体缺氧,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等,增加胆红素脑病风险。例如,当发现胎儿胎心异常等窘迫表现时,应迅速采取相应助产措施,如调整胎位、使用产钳或剖宫产等,以尽快娩出胎儿,恢复其正常呼吸循环。
2.避免产伤:规范助产操作,避免新生儿头颅血肿等产伤情况。头颅血肿等产伤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进而使胆红素产生增加,同时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转运。助产人员需熟练掌握助产技巧,轻柔操作,降低产伤发生几率。
三、产后预防
1.尽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一般建议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哺乳。早期母乳喂养可促进胎便排出,而胎便中含有较多胆红素,尽早排出胎便可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例如,研究表明,早期频繁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程度相对较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也相应降低。
2.监测胆红素水平:出生后密切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尤其是生后24小时内。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有溶血风险等高危新生儿,更要加强监测频率。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测定等方法,动态观察胆红素变化趋势。一旦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比如,当早产儿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就需要引起重视,评估是否存在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3.光疗干预:对于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指征的新生儿,及时给予光疗。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发生结构异构化等,使其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光疗时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和会阴部等重要部位,避免光损伤。例如,当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相应日龄、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标准时,应及时进行光疗,以阻止胆红素水平进一步升高,预防胆红素脑病。
4.换血治疗:对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符合换血指征的新生儿,及时进行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等。但换血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比如,当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或血清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等情况时,经评估符合换血指征则应及时进行换血操作。
5.关注高危新生儿特殊情况: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有感染、酸中毒等情况的新生儿,要更加严格预防胆红素脑病。这些高危因素会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让胆红素进入脑组织,所以对于早产儿除了加强胆红素监测外,在其他护理方面也需更加精细,如维持内环境稳定等,以最大程度降低胆红素脑病发生可能。
总之,通过产前、产时及产后多环节的综合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