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3
9796次浏览
临床上并未明确母乳性黄疸的确切病因,但母乳性黄疸可能是母乳摄入不足、母乳的成分、基因突变等原因有关。
1.母乳摄入不足
患儿母乳摄入不足时,可造成肠蠕动功能减慢,导致其非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重吸收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引发母乳性黄疸。
2.母乳的成分
母亲体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进行分解,促使患儿体内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加重患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患儿此时可发生母乳性黄疸。
3.基因突变
患儿体内出现UTG酶的基因时,可造成其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易引起先天性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儿体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时,母亲可以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少量多次喂养;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时,母亲可以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进行喂养。
2.光照疗法
患儿体内的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时,可以进行光照疗法,使用460nm的蓝光照射患儿的皮肤,有助于促使胆红素转化,形成能够随着患儿尿液排出的可溶性化合物,从而降低患儿体内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药物治疗
患儿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情况时,其可以遵医嘱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血白蛋白等药物,降低患儿血中的胆红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