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因肝脏代谢功能未成熟等致胆红素积聚;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程度重、进展快、持续久,常伴异常表现,原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治疗,要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
一、生理性新生儿黄疸
1.定义及特点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现象。其特点是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相对不足,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黄疸。例如,新生儿肝脏中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较低,使得胆红素不能有效地结合转化为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排出体外,从而造成生理性黄疸的发生。
2.发生机制
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约70-90天,而成人红细胞寿命为120天左右,所以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相对增多,产生胆红素的量增加。另外,新生儿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较高,约为170-200g/L,而成人约为120-160g/L,过多的血红蛋白分解也会产生较多胆红素。
肝脏对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如前所述,新生儿肝脏中的UDP-GT活性低,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同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也较弱,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肠肝循环特点: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得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重吸收,增加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进一步加重了黄疸。
二、病理性新生儿黄疸
1.定义及特点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则与生理性黄疸不同。它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病理性黄疸常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反应差、拒奶、体温不稳定等。
2.常见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如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常见的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溶血病时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还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易被氧化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可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新生儿肝脏,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先天性胆道闭锁也是导致病理性黄疸的重要原因,胆道闭锁使胆红素排泄受阻,大量胆红素积聚在体内。
胆汁排泄障碍:如遗传性代谢缺陷病,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影响胆汁的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例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由于体内缺乏α1-抗胰蛋白酶,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胆汁排泄异常。
总之,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新生儿黄疸,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情况等,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并及时处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