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腹水原因多样,诊断需体格检查、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要针对原发病,如肝硬化限钠水、用利尿剂等,心功能不全改善心功能,恶性肿瘤依情况治疗,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还有腹腔穿刺放腹水,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各有注意事项。
一、明确腹腔腹水的原因
腹腔腹水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常见原因包括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血管压力增高,液体渗出;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也会引起腹水;腹腔内的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转移至腹腔,会影响腹腔内液体的正常代谢;此外,结核性腹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可引发腹腔腹水。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腹水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更易因酒精性肝硬化出现腹水;有腹部手术史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警惕腹腔感染导致腹水的可能。
二、腹腔腹水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液,大量腹水时可有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腹水的常用方法,可明确腹水的量,还能协助寻找腹水的病因,如观察肝脏形态、有无占位,腹腔内有无肿块等。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结构,对于判断腹水原因,如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
腹水常规检查:包括腹水外观、比重、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漏出液外观清亮,细胞数少;渗出液多呈浑浊,细胞数较多,可帮助区分是漏出性还是渗出性腹水。
腹水生化检查:测定蛋白含量、葡萄糖水平等,有助于鉴别腹水的性质,如肝硬化腹水蛋白含量多降低,而结核性腹膜炎腹水蛋白含量常升高。
肿瘤标志物检查:若怀疑腹水由肿瘤引起,可检测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辅助诊断。
三、腹腔腹水的治疗措施
1.针对原发病治疗
肝硬化相关腹水:首先要限制钠、水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限制在1-2g,水的摄入应限制在1000ml左右。同时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联合呋塞米,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腹水。对于难治性腹水,可能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联合输注白蛋白等治疗。
心功能不全相关腹水:主要是改善心功能,通过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同时治疗基础心脏病,如应用改善心肌收缩力的药物等。
恶性肿瘤相关腹水: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治疗,如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等。对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腹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或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腹水。
结核性腹膜炎相关腹水: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使用,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可使腹水逐渐减少。
2.腹腔穿刺放腹水:对于大量腹水导致腹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但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腹腔腹水较为少见,多与先天性疾病、感染等有关。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检查带来的辐射等危害,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和治疗原则,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出现腹水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避免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腹水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症,需适当补充营养,但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等器官负担。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腹腔腹水较为罕见,多与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有关。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危害小的治疗方法,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查阅相关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腹腔穿刺放腹水时要严格操作避免影响妊娠。
4.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治疗腹水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脏有严重损害的药物;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要警惕腹腔粘连等情况对治疗的影响,如腹腔穿刺时要避免损伤肠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