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是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等多因素致肠道免疫失衡发病,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长期规范管理。
一、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炎症性肠病是由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免疫失衡引起的。遗传因素方面,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风险相关;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吸烟等,比如吸烟会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肠道微生物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而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发生改变,破坏了这种稳态。
二、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为常见症状,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还可出现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有腹胀、食欲不振等表现。
全身表现:中重型患者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表现,病程长者可出现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
肠外表现:可伴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前葡萄膜炎等肠外表现。
克罗恩病:
消化系统表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肠鸣音增强,随着病情进展可呈持续性钝痛;腹泻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可出现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瘘管形成是克罗恩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分为内瘘和外瘘,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膀胱、输尿管等,外瘘可出现在腹壁等部位;肠梗阻是克罗恩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全身表现:发热可为间歇性低热或中度热,少数呈弛张高热伴毒血症;还可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肠外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类似,可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等,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重要手段。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克罗恩病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钡剂灌肠检查: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缩短,结肠袋变浅、消失或呈铅管样;克罗恩病可见肠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肠管狭窄、僵硬等。
腹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肠道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情况,如肠壁增厚、脓肿形成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常升高,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粪便常规及培养有助于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
四、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如柳氮磺吡啶等。
糖皮质激素:用于炎症性肠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有较多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硫唑嘌呤等。
生物制剂:对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可选用,如英夫利西单抗等。
手术治疗:当炎症性肠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出血、穿孔,克罗恩病并发肠梗阻、腹腔脓肿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营养支持等,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
育龄女性:炎症性肠病可能影响育龄女性的生殖功能,部分药物在妊娠期间使用需谨慎,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继续妊娠及调整治疗方案,以平衡疾病控制和胎儿安全。
老年患者: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