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消化道出血量可从症状、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三方面入手,并关注特殊人群。症状上,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便提示出血量至少50100ml,便血一般为下消化道出血,还可依据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判断出血量对循环系统影响;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通过血红蛋白下降估算出血量,血尿素氮升高情况可辅助判断;特殊检查方面,胃镜、结肠镜分别用于上、下消化道出血,可观察出血灶辅助判断出血量,放射性核素扫描在其他内镜检查无果时定位出血部位但难精确评估出血量。特殊人群中,儿童少量出血也易有明显症状,老年人对出血耐受性差,孕妇出血会威胁自身与胎儿,各人群检查治疗时都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根据症状评估
1.呕血与黑便: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且多为食管、胃或十二指肠部位出血。出血量不同,呕血颜色有差异,出血量较少且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时,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多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血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黑便常提示出血量至少达50100ml,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但食用动物血、肝脏及某些药物(如铋剂、铁剂)也可使粪便变黑,需注意鉴别。
2.便血:便血一般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较少、速度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粪便呈柏油样;若出血量大、速度快,粪便可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但需与痔疮、肛裂等肛周疾病导致的便血区分,肛周疾病便血多在排便后出现,且颜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
3.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出血量短期内超过400ml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引起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通过观察这些症状的轻重,可初步判断出血量对循环系统影响程度,进而评估出血量。
二、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
1.血常规:急性失血后,早期因血液浓缩,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可不下降。出血后34小时,血液稀释,这些指标开始下降。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提示出血量约400500ml。但需注意,老年人或伴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较早出现贫血表现。
2.血尿素氮:上消化道大出血后,肠道中血液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可使血尿素氮升高,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日后降至正常。若血尿素氮持续升高,而血肌酐正常,提示可能有继续出血或肾灌注不足。当血尿素氮超过14.3mmol/L,且无其他原因解释时,提示出血量可能较大。
三、借助特殊检查评估
1.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还能对出血灶进行止血治疗。一般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不仅能提高出血病因诊断准确性,还能同时进行治疗。通过胃镜下观察出血灶情况,如有无活动性出血、出血灶大小等,可辅助判断出血量。
2.结肠镜检查: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可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如炎症、肿瘤、息肉等。同样,在出血后尽早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及评估出血量。若发现肠腔内大量积血,提示出血量较大;若仅见少量血迹,可能出血量相对较少。
3.放射性核素扫描:适用于急性消化道出血且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无阳性发现时。静脉注射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红细胞后,进行腹部扫描,若有出血,可显示放射性浓聚区,以此判断出血部位。虽对出血部位定位有帮助,但一般难以精确评估出血量。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消化道出血时,因其血容量相对较小,少量出血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症状,如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一般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且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症状,家长要详细向医生提供孩子的相关表现。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出血时更易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且对出血耐受性差。若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即使症状看似不严重,也应尽快就医。同时,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影响出血相关检查结果及治疗,就医时需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消化道出血,不仅威胁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孕期用药需谨慎,任何检查和治疗都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妇产科和消化内科等多科室会诊,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孕妇及家属要积极配合医生,详细提供孕期情况及既往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