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是母婴血型不合致母亲抗体入胎儿体内破坏红细胞的疾病,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等症状,ABO和Rh血型不合溶血有不同特点,通过血型、血清胆红素、Coombs试验诊断,护理需观察黄疸等、监测生命体征等,早产儿及合并其他疾病新生儿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新生儿溶血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溶血性疾病。
二、常见症状表现
1.黄疸
出现时间与程度:大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黄疸程度较重,进展迅速。正常新生儿出生后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51.3μmol/L(3mg/dl),而新生儿溶血时血清胆红素可迅速升高,可超过342μmol/L(20mg/dl)。以ABO血型不合溶血为例,多数患儿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Rh血型不合溶血者黄疸出现更早,多在24小时内出现。
表现形式:皮肤、巩膜等部位黄染,严重时可累及全身,黄染颜色多为金黄色或橘黄色。
2.贫血
程度差异:溶血程度不同,贫血表现有差异。轻度溶血时,患儿血红蛋白可轻度下降,可能无明显苍白表现;中重度溶血时,患儿面色苍白较为明显,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等表现。一般血红蛋白可低于正常同龄儿,如足月儿血红蛋白低于145g/L,早产儿低于130g/L可考虑贫血。
其他相关表现:由于贫血,患儿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以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贫血导致的组织缺氧。
3.肝脾肿大
发生机制:溶血导致髓外造血活跃,肝、脾作为重要的造血器官会代偿性增大。ABO血型不合溶血时,肝脾肿大相对较轻;Rh血型不合溶血时,肝脾肿大往往较明显。在新生儿期,正常肝脏一般肋下不易触及,脾脏肋下也多不能触及,而新生儿溶血时可触及肝脾肿大,肝脏可肋下2-3cm甚至更大,脾脏也可增大。
4.水肿
严重溶血表现:多见于Rh血型不合溶血。患儿可出现全身水肿,表现为皮肤紧绷发亮,可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这是因为溶血导致患儿体内白蛋白减少等多种因素,引起低蛋白血症,进而导致水肿发生。
三、不同血型不合溶血特点
1.ABO血型不合溶血
发生情况: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第一胎即可发病,发病率较高,但病情相对较轻。黄疸是主要表现,贫血相对较轻,肝脾肿大程度也较轻。
2.Rh血型不合溶血
发生情况:母亲多为Rh阴性血,胎儿为Rh阳性血时易发生。一般第一胎不发病,第二胎及以后妊娠时易发病,病情往往较重。黄疸出现早且进展快,贫血严重,可出现水肿等严重表现,肝脾肿大较明显。
四、诊断相关要点
1.血型检查
母子血型测定:检测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如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型或B型,需考虑ABO血型不合溶血可能;母亲为Rh阴性,新生儿为Rh阳性,需考虑Rh血型不合溶血可能。
2.血清胆红素测定
数值变化: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溶血患儿血清胆红素会持续升高,且升高速度较快。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胆红素,可了解黄疸进展情况,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患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抗体。阳性结果提示新生儿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对新生儿溶血有诊断意义。如ABO血型不合溶血时,直接Coombs试验可为阳性,但也有部分患儿试验结果为弱阳性或阴性。
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母亲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如母亲血清中存在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的抗体,间接Coombs试验可为阳性,对预测后续妊娠发生新生儿溶血的风险有一定帮助。
五、对不同人群(新生儿)的影响及护理建议
1.护理方面
黄疸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变化,可通过经皮胆红素检测仪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黄疸进展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溶血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情况,体温也可能因感染等并发症出现异常,及时发现异常生命体征并处理。
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因为黄疸时皮肤黄染,皮肤屏障功能可能受一定影响,容易发生感染。
2.特殊情况考虑
早产儿:早产儿发生新生儿溶血时,病情往往更易加重。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黄疸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差。所以对于早产儿溶血患儿,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如胆红素水平需更严格控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光照治疗等。
合并其他疾病的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同时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溶血可能会加重其心肺负担。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制定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比如在进行光照治疗时,要注意对合并心肺疾病新生儿心肺功能的监测,避免光照治疗对其心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