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早产保温箱停留时间受体重、体温调节、呼吸、喂养情况影响,保温箱内要精准调节温度湿度、做好皮肤及眼口护理,转出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观察喂养、监测生长发育、预防感染。
一、35周早产保温箱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
1.体重因素:
一般来说,体重越低,需要在保温箱停留的时间可能越长。通常体重在1500-2500g的35周早产儿,若其他情况良好,可能需要保温箱停留2-4周左右;而体重低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停留更长时间,有的甚至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因为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更不完善,自身产热能力弱,需要保温箱提供相对稳定且适宜的温度环境来维持正常体温,同时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需要在保温箱内更精心的监测和护理以促进器官功能逐渐成熟。
2.体温调节情况:
如果早产儿在出生后体温调节不稳定,频繁出现低体温或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那么需要在保温箱内停留更长时间来观察和调整,以确保其体温能够稳定在正常范围(36.5-37.5℃左右)。例如,有的早产儿出生后由于环境适应能力差,在保温箱内仍不能很好地维持体温,可能需要延长保温箱停留时间,通过调整保温箱的温度设置等方式来帮助其稳定体温,待体温调节功能逐步完善后才可考虑转出保温箱。
3.呼吸情况:
35周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相对不完善,可能存在呼吸浅快、呼吸暂停等情况。如果呼吸问题较明显,如需要辅助呼吸或呼吸不稳定,那么需要在保温箱内继续监测和治疗,直到呼吸功能稳定。一般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减少、能够自主维持正常呼吸频率且不需要辅助呼吸支持后,才有可能考虑转出保温箱,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3周甚至更长时间,具体取决于呼吸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
4.喂养情况:
早产儿的喂养需要逐步过渡,从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经口喂养,且要保证喂养时不出现呛咳、呼吸暂停等情况。如果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够达到足够的摄入量,且生长发育良好,没有出现喂养不耐受等情况,才可以考虑转出保温箱。一般从开始尝试经口喂养到能够完全经口喂养并维持良好生长,可能需要2-4周左右的时间在保温箱内进行观察和喂养调整。
二、保温箱内的护理要点
1.温度调节:
保温箱的温度需要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等进行精确调节。一般体重越低的早产儿,需要的保温箱温度相对越高。例如,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保温箱温度可能需要设置在32-34℃左右;体重1500-2000g的早产儿,温度可设置在30-32℃左右。并且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体温,根据体温情况微调温度,以保证早产儿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同时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早产儿出现过热情况,影响其身体状况。
2.湿度控制:
保温箱内的湿度也需要维持在适宜范围,一般保持在50%-60%左右。适宜的湿度有助于早产儿的皮肤保持湿润,防止皮肤干燥皲裂等情况。对于35周早产儿来说,合适的湿度可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干燥,有利于呼吸道的正常功能,降低呼吸道感染等风险。可以通过保温箱内的湿度调节装置来控制湿度,并且定期监测湿度情况进行调整。
3.皮肤护理:
要定期为早产儿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由于早产儿皮肤娇嫩,在清洁时要使用温和的婴儿专用洗护用品,动作要轻柔。同时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发红、皮疹、破损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例如,若发现皮肤有轻微发红,可能是由于局部不透气等原因引起,需要调整早产儿的体位等,保持皮肤透气良好;若出现皮疹等情况,要进一步评估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眼部和口腔护理:
眼部护理方面,要保持早产儿眼部清洁,防止分泌物堆积引起感染。可以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眼部。口腔护理则要在喂养后适当进行清洁,防止奶渍残留引起口腔感染等问题。对于35周早产儿,进行眼部和口腔护理时都要格外小心,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早产儿的眼部和口腔黏膜。
三、转出保温箱后的注意事项
1.体温监测:
即使早产儿转出了保温箱,仍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因为离开保温箱后,早产儿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出现体温波动。要定时测量体温,如每4小时测量一次,一旦发现体温异常(低于36℃或高于37.5℃),要及时采取措施,如适当增加衣物、调整室内温度等,必要时要及时就医。
2.喂养观察:
转出保温箱后的喂养要继续密切观察。要注意观察早产儿经口喂养时是否有呛咳、呕吐等情况。如果出现呛咳,要立即停止喂养,调整喂养姿势等;如果频繁呕吐,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喂养不耐受或消化系统的问题,要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要保证喂养的量和营养均衡,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渐调整喂养方案。
3.生长发育监测:
要定期带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的测量。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生长发育指标落后于正常水平,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可能需要调整喂养方案、加强护理等,以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4.预防感染:
转出保温箱后的早产儿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尽量减少带早产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家庭成员接触早产儿前要洗手,保持早产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婴儿用品进行消毒等。例如,婴儿的衣物、被褥要定期清洗消毒,室内要定期通风换气等,以降低早产儿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