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消化道出血相关内容,包括呕血黑便、便血的表现,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的时机和意义,腹部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以及儿童和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若消化道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能出现呕血症状。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呕血呈鲜红色;出血量较少或出血速度较慢时,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则呈咖啡色样。例如,相关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约有70%-80%的患者会出现呕血现象。
2.黑便: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发亮,类似柏油样,称为柏油样便,这是消化道出血较特征性的表现,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来说,每日消化道出血量在5-10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每日出血量超过50ml时,可出现黑便。
(二)便血
1.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在肠道下段时,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血液排出较快,便血呈鲜红色;若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远,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呈暗红色。例如,结肠出血时,便血颜色可能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多时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排出。
2.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也可能出现便血,此时便血颜色多为暗红色或柏油样黑便,但相对稀软。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消化道出血后,由于失血,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会下降。一般在出血后3-4小时出现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程度与出血量相关。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可能无明显变化,需动态观察。例如,急性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浓度可在数小时内开始下降,每失血400-500ml,血红蛋白可下降10-20g/L。
2.白细胞计数: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一般在出血后2-12小时内升高,可达到(10-20)×10/L,血止后2-3天恢复正常。但需注意,白细胞升高也可能与应激等因素有关,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二)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出血量在5ml以上即可呈阳性。例如,每日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这对于发现少量消化道出血有重要意义。
(三)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尿素氮可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若尿素氮持续升高超过3-4天,且排除了脱水等因素,则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例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血尿素氮升高幅度与出血量相关,出血量越大,血尿素氮升高越明显。
2.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钾、钠、氯等失衡,同时可能引起酸碱平衡失调,需进行相关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内环境状态。
三、内镜检查
(一)胃镜检查
1.检查时机: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一般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此时黏膜水肿较轻,诊断阳性率较高。但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应在积极抗休克等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进行检查。
2.检查意义: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情况,明确出血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以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例如,在胃镜下可以清晰看到胃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病灶。
(二)结肠镜检查
1.检查时机: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一般在出血停止后尽早进行,以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若出血较急,可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快进行检查。
2.检查意义:结肠镜可以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情况,发现结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出血病灶,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在结肠镜下可以发现结肠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并可进行氩离子凝固术等治疗。
四、影像学检查
(一)腹部CT
1.检查意义:对于某些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诊断有辅助作用,如可发现腹部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例如,对于怀疑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腹部CT可能发现肠道占位性病变,但对于小的病变或黏膜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2.局限性:腹部CT一般不作为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辅助诊断,且对于一些早期、微小的病变可能难以发现。
(二)血管造影
1.检查时机:对于内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病灶,且出血仍在继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一般在出血速度大于0.5ml/min时,血管造影可发现造影剂外溢,从而明确出血部位。
2.检查意义: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如栓塞止血等。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消化道出血可能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在评估时需注意儿童的年龄、喂养情况等。例如,婴儿出现消化道出血时,要考虑是否为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导致,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小儿胃镜、小儿结肠镜等,且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儿童,避免因哭闹导致检查困难或加重出血。
(二)老年人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不典型,如呕血、黑便可能不明显,但可能出现意识改变、低血压等表现。在检查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如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可先选择无创或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初步评估,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有创检查。同时,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