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疼伴便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疾病(如缺血性肠炎、肠息肉);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针对病因治疗(炎症性肠病用药物或手术,肠道肿瘤手术结合放化疗,肠道血管性疾病改善血供或内镜切除等)和对症支持治疗(止痛、补血、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等)。
一、常见原因及机制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肠道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出现肚子疼伴便血的情况,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能伴有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约15%-3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2.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以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多见。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隐痛,便血一般为小量便血,也可出现大量便血,还可能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发病与饮食、遗传、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肿瘤的生长,会导致肠道狭窄、破溃出血,引起腹痛、便血。腹痛初期多为隐痛,后逐渐加重,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中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结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5岁,且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2.直肠癌:病因与直肠慢性炎症、遗传因素、直肠腺瘤恶变等有关。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于大便表面,同时可伴有直肠刺激症状,如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腹痛多为下腹隐痛,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肠梗阻等表现。
(三)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出现腹痛、便血。腹痛多为突发的左下腹或中下腹部绞痛,便血可为鲜血便或暗红色血便,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肠坏死、穿孔等并发症。
2.肠息肉:部分肠息肉患者可出现腹痛、便血症状,尤其是较大的息肉或位置特殊的息肉。息肉出血多为间歇性,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腹痛多为隐痛,可伴有腹泻等症状。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需要及时处理。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肚子疼便血可能与肠套叠、细菌性痢疾等有关。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坏死。对于儿童出现肚子疼便血,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腹痛程度及便血情况等,避免延误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肚子疼便血需警惕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炎等。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的血液供应或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老年人出现肚子疼便血时,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如结肠镜、腹部CT等,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三)女性
女性肚子疼便血的原因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需注意与妇科疾病的鉴别,如盆腔炎等可能会导致下腹疼痛,但一般不会出现便血,若出现肚子疼伴便血,仍需从肠道疾病方面进行排查。此外,女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有少量血液混入大便中,需注意区分是真正的肠道出血还是月经血污染。
三、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腹痛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还会检查肛门周围,观察有无肛裂、痔疮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肠道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
2.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情况,但需排除食物、药物等因素的干扰。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如有无肠道扩张、腹腔积液等,对肠套叠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肠道血管性疾病等,如结肠癌可表现为肠壁增厚、肿块形成等,CT血管成像还可了解肠道血管的情况。
(四)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肠道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2.小肠镜检查:对于常规结肠镜检查不能到达的小肠部位病变,可通过小肠镜进行检查,如克罗恩病等小肠病变的诊断。
四、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进行治疗;克罗恩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同时可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3.肠道血管性疾病:缺血性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血液供应,可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对于便血导致贫血的患者,可根据贫血程度进行补血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