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为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1.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和胃之间的一道重要屏障,正常情况下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松弛频繁发生或结构异常时,抗反流作用减弱,易导致胃食管反流。年龄增长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某些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食用高脂肪食物等,也会削弱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的蠕动和唾液的中和作用可清除反流物。当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或唾液分泌减少时,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增加。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增加患病几率。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食管黏膜具有抵抗反流物损伤的能力。当黏膜屏障功能因长期反流物刺激、药物、感染等因素受到破坏时,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的损伤,从而引发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