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治疗方法为补液治疗、药物治疗、饮食调整。
一.症状
1.恶心呕吐
胃黏膜受炎症刺激导致排空紊乱,初期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渣样物质。
2.腹痛
多为阵发性绞痛,集中在上腹或脐周,因胃肠蠕动增强且不协调,刺激神经末梢引发。
3.腹泻
肠道黏膜吸收功能下降,分泌增多,导致排便次数骤增,粪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含未消化食物残渣,严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
4.发热
病原体及其毒素入血引发免疫反应,体温多在38℃左右,少数患者可达39℃以上,伴寒战、头痛。
二.治疗方法
1.补液治疗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ORS),按说明书配比饮用,补充钠、钾、葡萄糖,促进水分吸收。重度脱水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纠正酸碱失衡,儿童需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
2.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吸附肠道毒素,减少腹泻次数;洛哌丁胺抑制肠蠕动,但需避免用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细菌性胃肠炎(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感染)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性胃肠炎以对症支持为主。匹维溴铵、颠茄合剂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痛,以上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
3.饮食调整
急性期禁食6小时后逐步恢复,首选米汤、藕粉等流食,每日5-6餐,减轻胃肠负担。恢复期过渡至软面条、粥等半流食,补充土豆、南瓜等低纤维蔬菜,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