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精心护理,具体措施包括病情观察、保持安静、合理喂养、维持体温稳定、预防感染和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常伴有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每1~2小时记录1次。
观察患儿有无频繁呕吐、尖叫、抽搐等症状,及时发现颅内高压的表现。
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尿量等,判断患儿的循环情况。
2.保持安静
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轻柔,避免过度摇晃患儿。
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噪音。
3.合理喂养
患儿应尽早开奶,以保证营养供应。
喂奶时应注意避免呛咳,喂奶后应及时拍嗝,防止呕吐引起窒息。
对于吸吮无力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可给予鼻饲喂养或静脉营养。
4.维持体温稳定
患儿的体温应保持在36~37℃之间,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根据患儿的情况,可采用热水袋、暖箱等方法保暖或降温。
5.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前后应洗手。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病房应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流通。
6.健康教育
向家长讲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
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患儿,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告知家长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精心护理,才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