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基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致骶髂关节等慢性炎症及病理改变,早期多表现为下腰或臀部疼痛僵硬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且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遗传方面,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阳性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家族遗传倾向明显。环境因素中,某些细菌感染可能参与发病,如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免疫反应,进而引发疾病。
二、发病机制
基于遗传易感性基础,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是关键。HLA-B27基因表达产物参与抗原呈递,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骶髂关节、脊柱等部位慢性炎症。炎症持续刺激可引起韧带骨化、骨质破坏等病理改变,逐步导致脊柱强直、关节畸形等。
三、症状
1.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下腰部或臀部疼痛、僵硬,夜间痛或晨僵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病情进展缓慢。
2.病情进展表现: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脊柱活动受限、脊柱强直,严重者呈驼背畸形。部分患者外周关节受累,以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多见,还可伴有眼炎(如葡萄膜炎)、心脏受累(如主动脉瓣病变)等关节外表现。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关注下腰背痛、晨僵等典型症状及脊柱活动受限等体征。
2.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CT或MRI可见炎症、骨质破坏、韧带骨化等改变,是诊断重要依据。
3.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有提示意义,但非确诊依据,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常用纽约标准等诊断标准用于综合判定。
五、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鼓励患者进行适度体育锻炼,维持脊柱、关节活动度,物理治疗(如热疗)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如塞来昔布等。
生物制剂:靶向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等,适用于部分病情较顽固患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用药谨慎;女性妊娠时需评估病情及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合并症对治疗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