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是什么意思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积聚在颅腔内一定部位并达一定体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症,按部位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硬脑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致血液积聚硬脑膜与颅骨之间,有头部外伤史、中间清醒期等表现;硬脑膜下血肿急性多因重度脑挫裂伤致脑皮质血管破裂出血,病情重、昏迷进行性加重,慢性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脑内血肿多因脑挫裂伤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表现因部位和大小而异。需及时通过头颅CT等检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头部外伤史伴可疑症状者应尽快就医。
硬脑膜外血肿
形成机制:多因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等血管引起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常见于颞部等部位,由于颅骨骨折线常跨越脑膜中动脉沟,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头部外伤史,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清醒,之后又逐渐出现昏迷(即“中间清醒期”),同时可伴有头痛、呕吐、瞳孔改变等,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因颅骨特点等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颅骨弹性好,可能中间清醒期不典型。
硬脑膜下血肿
形成机制:多由脑皮质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常因重度脑挫裂伤,脑皮质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与老年人脑萎缩、轻微头部外伤等有关,血管破裂后出血缓慢积聚。
临床表现: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较重,患者伤后昏迷进行性加重,可伴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表现为头痛、智力障碍、肢体无力等,易被忽视。
脑内血肿
形成机制:多因脑挫裂伤导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常见于额叶、颞叶等部位,由于脑组织受到外力冲击,局部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根据血肿部位和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若血肿位于重要功能区,还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脑内血肿可能因外伤机制不同,如车祸、高处坠落等,且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对血肿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有别。
颅内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相关病症,需要及时通过头颅CT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手术清除血肿等。对于有头部外伤史且出现相关可疑症状的人群,应尽快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