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产前需进行身体检查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引产过程包括药物引产及胎儿娩出后处理;引产后要观察身体、休息饮食、预防感染;有基础疾病孕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要关注孕妇心理并给予支持。
一、引产前准备
1.身体检查:引产前需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评估孕妇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引产,例如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孕妇是否有贫血等情况,若存在严重贫血可能会增加引产风险。同时还需进行B超检查确定胎儿大小、胎盘位置等情况。
2.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向孕妇及家属详细告知引产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等情况,孕妇及家属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充分了解引产相关事宜。
二、引产过程
1.药物引产(适用于怀孕16-27周左右的情况):
口服或羊膜腔内注射药物:如果是口服药物,可能会服用米非司酮等药物,米非司酮可以拮抗孕激素,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之后可能会使用米索前列醇等药物,米索前列醇可以引起子宫收缩。如果是羊膜腔内注射药物,一般是将依沙吖啶等药物注入羊膜腔内,药物会引起子宫收缩,促使胎儿排出。子宫收缩会逐渐加强,孕妇会感觉到腹部阵痛,随着宫缩的进行,胎儿会逐渐娩出。
2.胎儿娩出后处理:胎儿娩出后,医生会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留需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会对孕妇进行观察,检查阴道出血情况等。
三、引产后护理
1.身体观察:引产后需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一般引产后阴道会有少量出血,若出血过多需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子宫收缩可以帮助减少出血。
2.休息与饮食:引产后孕妇需要充分休息,一般建议休息2-4周。饮食上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3.预防感染:引产后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勤换内裤,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以预防感染。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果孕妇本身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引产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例如有心脏病的孕妇,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要医生提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孕妇安全。
2.心理关怀:引产对孕妇的心理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无论是年轻孕妇还是经产妇,都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家人要给予充分的陪伴和心理支持,若孕妇出现明显的抑郁等心理问题,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引产可能会给孕妇带来较大的心理创伤,如自责、悲伤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