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多因肌肉劳损、外伤、受寒等引发可累及全身多部位肌肉及筋膜,病因包括肌肉劳损、急性损伤未恢复、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临床表现有病变部位酸痛胀痛且随活动等变化、肌肉紧张或痉挛、有固定压痛点、活动受限,诊断靠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辅助并排除类似疾病,治疗分非药物干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避免过度运动优先温和康复,孕妇需遵医嘱选对胎儿无影响治疗方式,老年人需遵医嘱温和康复训练并保暖。
一、定义
肌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多因肌肉劳损、外伤、受寒等因素引发,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的肌肉及筋膜组织。
二、病因
1.肌肉劳损: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重复的肌肉运动(如运动员反复训练某一动作),易导致肌肉及筋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引发炎症。2.急性损伤未恢复:肌肉、筋膜急性损伤后,若修复不充分,易遗留慢性炎症病灶。3.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环境可使肌肉血管收缩,局部缺血缺氧,诱发肌筋膜炎。4.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免疫机制参与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病变部位出现疼痛,多为酸痛、胀痛,可随活动加重或减轻,晨起、天气变化或受凉后症状常加剧。2.肌肉紧张或痉挛:受累肌肉可触摸到紧张条索或硬结,局部有肌肉痉挛表现。3.压痛点:存在固定压痛点,按压时疼痛明显,是肌筋膜炎较典型体征。4.活动受限:病情较重时可出现肌肉僵硬,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四、诊断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长期劳损、受伤史等)、体格检查(发现固定压痛点等),结合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需排除骨关节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类似疾病。
五、治疗
1.非药物干预:
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式有助于减轻炎症。
康复训练:进行适度的拉伸训练,增强肌肉柔韧性,改善肌肉功能,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加重损伤。
针灸推拿:通过专业手法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气血运行。2.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遵循医疗原则,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肌筋膜炎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过度活动等有关,需避免长时间过度运动,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优先采用温和的康复手段干预。2.孕妇:孕妇患肌筋膜炎时,治疗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治疗方式,如轻柔的物理治疗等。3.老年人:老年人肌筋膜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和的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病情,同时注意保暖,减少寒冷、潮湿环境对肌肉筋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