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瘤可按病理结构和发病部位分类。按病理结构分为囊性动脉瘤(呈囊状、瘤壁薄,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近端,发病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等有关)和梭形动脉瘤(呈梭形扩张、血管壁均匀性增厚,多累及较大动脉干,病因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按发病部位分为颅内动脉瘤(临床最常见,依脑底动脉环具体位置细分,不同部位可致不同症状,各年龄段可发病,女性特殊时期及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者风险高)和脊髓动脉瘤(相对少见,分硬脊膜内和硬脊膜外等,可致脊髓相关障碍,各年龄段可发病,有血管畸形或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病史者易并发)
一、按病理结构分类
1.囊性动脉瘤
特点:呈囊状,多为球形或浆果状,瘤壁较薄,由内膜、中层弹力层和外膜组成,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的近端。其发病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壁的中层平滑肌层发育不良,导致局部薄弱,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囊性膨出。在不同年龄、性别中均可发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会增加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加重囊性动脉瘤的发展风险,有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2.梭形动脉瘤
特点:瘤体呈梭形扩张,血管壁均匀性增厚,多累及较大的动脉干,如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病因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中层变性,使得血管壁弹性减弱,在血流压力作用下血管呈梭形扩张。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硬化的进展,进而增加梭形动脉瘤的发生几率,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二、按发病部位分类
1.颅内动脉瘤
特点:发生在颅内动脉系统,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瘤类型。根据其在脑底动脉环上的具体位置又可细分为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等。前交通动脉瘤位于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交通处,后交通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处等。不同部位的颅内动脉瘤可能会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比如前交通动脉瘤可能影响双侧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导致精神症状、双侧下肢瘫痪等;后交通动脉瘤可能压迫动眼神经,引起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症状。在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有上升趋势,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特殊时期可能因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增加颅内动脉瘤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等病史会显著增加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及破裂风险。
2.脊髓动脉瘤
特点:发生在脊髓的动脉系统,相对颅内动脉瘤较为少见。可分为硬脊膜内脊髓动脉瘤和硬脊膜外脊髓动脉瘤等。硬脊膜内脊髓动脉瘤多位于脊髓的供血动脉上,硬脊膜外脊髓动脉瘤则位于脊髓周围的硬脊膜外动脉区域。脊髓动脉瘤可能导致脊髓缺血、出血等,引起相应节段的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男性和女性发病几率无明显显著性别差异,有血管畸形病史或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病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并发脊髓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