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具有多种症状,感觉方面有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少数出现深感觉异常;运动方面有肌肉无力与萎缩、肌张力早期减低后期增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有皮肤营养障碍、出现多汗或无汗现象,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一、感觉症状
1.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由于脊髓内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受损,患者会出现相应节段的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但触觉通常保留。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冷热刺激,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烫伤、割伤却不自知,这种情况在颈段脊髓空洞症中较为多见,因为颈段是脊髓空洞症的好发部位之一,与颈部的活动等因素可能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若有颈部外伤等病史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深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深感觉(如位置觉、震动觉)的异常,表现为肢体的位置感不准确,行走时可能有踩棉花感等,这是因为传导深感觉的神经纤维也受到一定影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等因素使症状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身体状态变化而使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二、运动症状
1.肌肉无力与萎缩:病变节段所支配的肌肉会逐渐出现无力,随后发生萎缩。常见于手部小肌肉,如大小鱼际肌等,导致手部精细动作困难,像拿筷子、写字等动作变得笨拙。病情进展后可累及上肢其他肌肉甚至下肢肌肉。儿童患者若患有脊髓空洞症,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功能发展,导致运动发育迟缓,与正常儿童相比,坐、站、走等运动里程碑可能延迟达到;女性患者在产后等身体消耗较大时期,可能因营养等因素影响而使肌肉无力、萎缩症状加重。
2.肌张力改变: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减低,随着病情发展,后期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不同年龄患者的肌张力改变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肌张力改变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本身运动功能处于发展阶段,而成年患者则能明显感觉到肢体活动的不自如,性别因素一般不直接影响肌张力改变的本质,但女性患者在一些特殊生理期可能对肌张力改变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1.皮肤营养障碍:皮肤可出现干燥、脱屑、增厚等改变,指甲可出现变形、粗糙等情况。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影响了皮肤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例如,患者的手部皮肤可能变得很干燥,容易出现皲裂,这在长期患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患者的皮肤状态不同,儿童患者皮肤相对娇嫩,营养障碍可能导致更明显的皮肤损害表现,女性患者可能因皮肤本身的一些生理特点,如更注重皮肤保养等,在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时可能更敏感。
2.多汗或无汗: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出现多汗或无汗现象,比如病变在颈段时,可能出现颈部以上多汗,而病变节段以下部位无汗等情况,这与自主神经对汗腺分泌的调节失常有关,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与成年患者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时可能对多汗或无汗的症状感知和耐受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