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障碍致血尿酸增高使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反复发作炎性关节病,病因包括尿酸代谢异常及高嘌呤饮食等诱因,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多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等,慢性期有关节痛风石等,诊断依据有血尿酸测定、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影像学检查,需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治疗急性发作期用抗炎止痛药物,间歇期及慢性期用降尿酸等药物,预防需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引发反复发作的炎性关节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尿酸代谢异常:分为尿酸生成过多(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等遗传因素相关)及排泄减少(如肾小管分泌功能障碍、肾小球滤过减少等)。
2.诱因: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酗酒、创伤、手术、寒冷、服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可促使血尿酸水平骤升,诱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发作期
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剧痛、红肿热,常见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踝、膝、腕、指等关节,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天至2周左右缓解。
(二)慢性期
关节出现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的结节),关节畸形、活动受限,肾功能可能受损,出现尿酸性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等。
四、诊断依据
(一)血尿酸测定
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可提示高尿酸血症,但需结合临床表现。
(二)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
关节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中检出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关节软骨缘破坏、穿凿样骨质缺损等,CT或MRI有助于早期发现尿酸盐沉积。
五、鉴别诊断
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类风湿因子阳性)、化脓性关节炎(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创伤性关节炎(有明确创伤史)等区分。
六、治疗原则
(一)急性发作期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抗炎止痛,缓解关节炎症。
(二)间歇期及慢性期
应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控制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石形成及复发。
七、预防措施
(一)饮食管理
避免高嘌呤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促进尿酸排泄。
(二)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酗酒,保持健康体重,规律作息,减少创伤、寒冷等诱因。
八、特殊人群考虑
(一)老年人
使用降尿酸药物时需关注肾功能,定期监测肌酐清除率等指标,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二)女性
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尿酸代谢变化,需加强血尿酸监测,绝经后女性痛风风险增加,应注意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三)儿童
痛风罕见,若发病需排查遗传代谢性疾病(如Lesch-Nyhan综合征等),避免滥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
(四)有家族史者
定期监测血尿酸,早期发现高尿酸血症并干预,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