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下肢水肿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生理因素(血容量增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激素变化(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及其他因素(体重增加、孕期姿势和活动量、妊娠合并症相关因素等),对于下肢水肿,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严重或伴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孕期应关注自身状况、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下肢水肿
(一)血容量增加
随着妊娠进展,孕妇体内血容量逐渐增多,到妊娠中晚期时,血容量可比非孕期增加约30%50%。增多的血容量会使血管内液体滤出增加,而孕妇的肾功能在妊娠期间虽有一定变化,但相对有限,液体回吸收相对不足,从而导致下肢水肿。例如,正常非孕期女性血容量约为35L,而到妊娠晚期可增至4.56.5L,多余的液体就容易在下肢等部位积聚。
(二)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
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是人体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重要通道,当受到压迫时,血液回流不畅,就会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下肢水肿。一般来说,妊娠20周后子宫增大较为明显,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逐渐加重,下肢水肿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
二、激素变化引起的下肢水肿
(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
孕期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雌激素可使体内水钠潴留,孕激素也有一定的水钠潴留作用。同时,这两种激素还会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液体更容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影响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钠在体内潴留,进而引起水钠潴留性水肿;孕激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同时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液体外渗。
三、其他因素导致的下肢水肿
(一)体重增加
随着妊娠进展,孕妇体重逐渐增加,下肢所承受的压力增大,这会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导致下肢水肿。一般来说,正常妊娠期间体重增加约1012.5kg,体重的增加会使下肢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加重水肿情况。
(二)孕期姿势和活动量
孕妇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会影响下肢血液回流,导致水肿加重。而活动量过少也不利于下肢血液循环,同样可能引发或加重下肢水肿。例如,孕妇长时间站立工作后,下肢水肿往往会比休息后更明显;而适当的散步等活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症状。
(三)妊娠合并症相关因素
1.妊娠高血压疾病: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不仅会引起血压升高,还会使液体渗出增多,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同时还可能伴有蛋白尿、头痛等症状。
2.心脏疾病:如果孕妇本身患有心脏疾病,妊娠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心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也会出现下肢水肿,这种情况下水肿往往会比较严重,且可能伴有心悸、气短等心脏方面的症状。
对于孕妇下肢水肿,首先要注意休息,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适当进行活动。如果水肿严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血压升高、蛋白尿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妊娠合并症等异常情况。孕妇在整个孕期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下肢水肿等不适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