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肌肉拉伤急性期需休息、48小时内冰敷、适当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恢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开展康复锻炼及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预防要运动前充分热身、保持正确姿势、增强肌肉力量、注意运动环境,儿童运动家长需密切监督且强度不宜大,老年人要选适合运动、调整强度并做好热身和放松。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受伤后应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让受伤的韧带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例如,运动中发生韧带肌肉拉伤时,应马上停下运动。
2.冰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比如,用毛巾包裹冰袋后敷在拉伤的腿部肌肉处。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的加压包扎,注意包扎力度要适中,既可以帮助减少肿胀,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例如,腿部韧带肌肉拉伤时,可在休息时垫高腿部。
二、恢复期处理
1.康复锻炼:当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逐渐开展受伤部位的康复训练。康复锻炼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从轻柔的伸展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力量训练等。比如,腿部肌肉拉伤恢复后期可进行缓慢的屈伸膝关节运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康复锻炼能帮助恢复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促进损伤修复。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按摩、针灸、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帮助改善局部代谢;针灸和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例如,热敷可每天进行,每次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三、预防措施
1.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通过慢跑、动态拉伸等方式进行热身,使身体和肌肉进入运动状态,提高韧带肌肉的弹性和适应性,降低拉伤风险。比如,进行篮球运动前,先慢跑5-10分钟,再进行腿部、腰部等部位的动态拉伸。
2.保持正确运动姿势:无论是进行跑步、跳跃还是其他运动,都要确保姿势正确。以跑步为例,要保持身体直立,步伐适中,落地时膝盖不要过度内扣或外展等,正确的姿势能减少韧带肌肉的受力不均,预防拉伤。
3.增强肌肉力量:通过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如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腿部力量训练等。强大的肌肉能够更好地稳定关节,降低韧带肌肉拉伤的可能性。例如,进行平板支撑锻炼核心肌群,或进行深蹲训练腿部力量。
4.注意运动环境:在不平整或湿滑的地面运动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韧带肌肉拉伤。比如,雨天在户外跑步时要选择干燥且平坦的路面,防止滑倒受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运动时,家长需密切监督,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且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因为儿童的韧带肌肉还在发育中,相对脆弱。老年人运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不宜过大,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都要做到位,老年人肌肉韧带弹性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伤且恢复较慢,例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