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双侧居多,主要表现为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疼痛,步态异常,“O”型腿,屈髋畸形,不能主动下蹲,交腿试验阳性等,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概述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多见于儿童,且双侧居多,有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疼痛,步态异常,鸭步,弹跳征阳性,“O”型腿,屈髋畸形,不能主动下蹲,交腿试验阳性,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可触及挛缩、变性的臀肌和筋膜。
二、病因
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臀部反复注射
2.儿童期患髋关节疾病
3.遗传因素
三、临床表现
1.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疼痛,可在久坐或久站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
2.步态异常,表现为外八字步、跛行、摇摆步态等。
3.弹跳征阳性,即在行走或跑步时,髋关节突然屈伸,伴有弹响。
4.“O”型腿,即双下肢伸直并拢时,双膝不能靠拢。
5.屈髋畸形,即髋关节屈曲受限,不能完全伸直。
6.不能主动下蹲,下蹲时双膝需分开,呈蛙式下蹲。
7.交腿试验阳性,即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患侧膝部无法交叉至对侧膝部。
8.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可触及挛缩、变性的臀肌和筋膜。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检查可用于排除感染等其他疾病。
2.影像学检查: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用于评估髋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臀肌挛缩的程度和范围。
3.其他检查:电生理检查、关节镜检查等可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诊断
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标准如下:
1.有臀部注射史、髋关节疾病史或家族遗传史。
2.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疼痛,步态异常,鸭步,弹跳征阳性,“O”型腿,屈髋畸形,不能主动下蹲,交腿试验阳性。
3.臀部、大腿后外侧或膝部可触及挛缩、变性的臀肌和筋膜。
4.X线、CT、MRI等检查显示臀肌挛缩、变性。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手法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用手掌在臀部及大腿外侧进行按摩、揉捻,以松解挛缩的臀肌和筋膜。
(2)针灸治疗:取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用毫针进行针刺,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3)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功能锻炼,以增强臀肌的力量,改善髋关节的功能。
2.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对于症状较轻、年龄较小的患者,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年龄较大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臀肌挛缩带切断术、臀肌松解术、髋关节成形术等。
七、预后
臀肌挛缩症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八、预防
1.避免臀部反复注射。
2.儿童期应积极治疗髋关节疾病。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臀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