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内动脉瘤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等,发病与动脉壁因素相关,有头痛等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靠头颅CT等诊断,急性期需一般治疗等,外科有夹闭术等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内的动脉瘤发生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分叉处等部位。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相对更易出现相关问题,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可能因血管结构等因素有一定差异,长期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的风险,有家族性脑动脉瘤病史等特殊病史人群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二、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脑动脉壁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而脑动脉瘤的形成与动脉壁的先天性缺陷、后天性损伤等有关。当动脉瘤达到一定大小或因血压波动等因素时,就容易发生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会刺激脑膜等结构,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例如,血液刺激可导致脑血管痉挛,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还可能引起颅内压升高,对脑组织造成压迫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头痛:常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疼痛,是较为典型的表现,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可能与血液刺激脑膜有关。
恶心、呕吐:由于颅内压升高或血液刺激胃肠道等,患者可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症状。
意识障碍:病情较重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这与颅内出血后脑组织受到影响有关。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这是因为出血影响了相应的脑功能区域。
2.体征表现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脑膜的典型体征。
眼部症状:可能出现眼底出血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可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有助于早期诊断。
头颅MRI:对于某些动脉瘤的诊断可能有帮助,尤其是在CT未发现明显异常但高度怀疑时。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以减少再出血的风险。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防治脑血管痉挛: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来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2.外科治疗
动脉瘤夹闭术:通过手术将动脉瘤夹闭,防止其再次破裂出血。
动脉瘤栓塞术:利用介入技术将栓塞材料填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达到治疗目的。
六、预后情况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等后遗症,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有家族性脑动脉瘤病史等特殊人群,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