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后依RICE原则处理即休息、48小时内冰敷、加压包扎、抬高肢体,康复训练分早期轻度关节活动度练习、中期逐步增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后期全面功能恢复训练,运动员需专业康复师指导下高要求恢复训练,老年人康复训练温和并关注整体健康,儿童强调自然恢复与适度活动且在监督下逐步增训练强度难度。
一、RICE原则应用
1.休息:肌肉拉伤后即刻停止引发损伤的活动,让受伤肌肉充分休憩,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此为恢复根基,休憩可降低受伤部位负荷,助力炎症消退与组织修复。
2.冰敷:受伤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冰块裹毛巾对受伤部位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冰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与肿胀,缓解疼痛,因低温可抑制神经敏感性,减轻炎症反应,需留意避免冻伤皮肤,可隔衣物冰敷。
3.加压: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加压包扎,可进一步减轻肿胀,借由外部压力限制受伤部位组织液渗出,利于维持组织正常结构及促进修复。
4.抬高: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借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如躺下时于脚下垫枕头,使受伤腿部抬高。
二、康复训练逐步开展
1.早期康复(受伤1-2周内):开展轻度关节活动度练习,于不引致疼痛范围内缓慢活动受伤肌肉相邻关节,例如股四头肌拉伤时可行踝关节屈伸活动等,每次活动3-5分钟,每日2-3次,以维持关节灵活性,防范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但忌过度牵拉受伤肌肉。
2.中期康复(受伤2-6周):逐步增加受伤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如股四头肌拉伤时可行静止股四头肌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日3-4组,随疼痛减轻与肌肉力量恢复,过渡至渐进性等张收缩练习,如用轻重量行屈伸动作,但重量不宜过大,以防加重损伤。
3.后期康复(受伤6周后):开展全面功能恢复训练,含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与力量强化训练。平衡训练可通过单腿站立等方式进行,每次练习10-15秒,每日3-4组;本体感觉训练可借助平衡垫等工具,模拟不同不稳定平面练习;力量强化训练则逐步增加负荷,行抗阻训练,如用弹力带行腿部抗阻练习等,逐步恢复肌肉力量与功能,使其达受伤前水平。
三、不同人群特殊考虑
1.运动员:运动员肌肉拉伤后恢复速度与强度要求更高,康复训练须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确保恢复运动能力时规避再次受伤,可更早介入运动专项适应性训练,如足球运动员股四头肌拉伤后,康复后期需逐步融入带球、变速跑等专项动作模拟练习,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运动员竞技水平与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肌肉拉伤后恢复相对缓慢,康复训练宜更温和,早期康复训练幅度与强度要小,如关节活动度练习需缓慢轻柔,防因动作过大致二次损伤。同时关注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若伴骨质疏松等问题,康复过程可适度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以促进骨骼肌肉健康,加速恢复。
3.儿童:儿童肌肉拉伤后恢复机制异于成人,因儿童骨骼肌肉处生长发育阶段,康复时强调自然恢复与适度活动。早期休息同时可开展简单游戏式活动以维持肌肉活性,但忌让儿童行过度用力活动。康复训练须在家长与专业人员密切监督下开展,训练强度与难度逐步增加,确保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