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摔后可能出现慢性颅内出血,其成因是头部受外力撞击致颅内血管缓慢破裂出血,临床表现早期不典型,后期有头围增大等症状,可通过头颅CT、MRI诊断,量少可保守治疗,量多需手术,预防要做好防护,护理要密切观察、及时就医及按要求护理,家长需重视及时就医保障宝宝健康。
一、定义与成因
慢性颅内出血是指宝宝头部摔伤后,颅内出血在较长时间内缓慢积聚的情况。多因宝宝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后,颅内血管破裂出血,但出血速度相对较慢,逐渐形成慢性的血肿。常见的外力因素包括从高处跌落、头部被重物撞击等。
二、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的不典型表现:宝宝摔后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的哭闹、精神稍差等表现,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慢性出血初期症状不明显,不像急性颅内出血那样迅速出现严重的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表现。
2.后期逐渐显现的症状:随着时间推移,慢性颅内出血逐渐增多,可能出现头围增大、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活动异常等症状。例如头围增大是因为颅内血肿占据空间,导致头颅不断扩张;呕吐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慢性颅内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血肿的位置、大小、范围等情况。通过CT检查能够准确判断出血是慢性积聚的状态,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例如通过CT图像可以看到颅内是否有低密度或高密度影提示出血情况。
头颅MRI:对于一些早期CT不易察觉的慢性出血,MRI可能更敏感。它可以从多个层面观察颅内组织情况,对于判断出血的时间、血肿的性质等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如果慢性颅内出血的量较少,宝宝的一般情况较好,生命体征稳定,可以采取保守治疗。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血肿的变化情况。例如如果血肿没有继续增大,且宝宝没有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情况,可以先进行保守观察。
2.手术治疗:当慢性颅内出血的量较多,导致颅内压明显升高,宝宝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频繁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清除颅内的血肿,降低颅内压,以挽救宝宝的生命和改善预后。
五、预防与护理注意事项
1.预防方面
对于有宝宝的家庭,要做好防护措施。例如家中高处的护栏要安装牢固,避免宝宝攀爬高处;地面要保持干燥,防止宝宝奔跑时滑倒;宝宝活动区域尽量减少尖锐物品等。因为宝宝活泼好动,容易发生意外摔倒导致头部受伤。
在宝宝学习行走阶段,家长要在旁边密切看护,防止宝宝摔倒。
2.护理方面
对于已经发生摔后情况的宝宝,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如果宝宝出现异常表现,如上述提到的哭闹不止、精神差、呕吐等,要及时就医。
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宝宝摔后的情况,包括摔倒的高度、时间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对于接受治疗的宝宝,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都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例如术后宝宝要保持安静,避免剧烈哭闹,防止颅内压升高影响恢复;保守治疗的宝宝要定期复诊,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小婴儿,要注意其喂养,保证营养供给,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安全,防止再次受伤。
宝宝摔后慢性颅内出血是需要重视的情况,家长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宝宝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通过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来保障宝宝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