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便血的原因包括肠道本身问题和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及其他情况。肠道本身问题有肛裂、直肠息肉、肠炎、肠套叠;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有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其他情况有食物过敏、外伤。发现小孩便血家长要及时带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并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饮食、卫生等预防相关疾病。
一、肠道本身的问题
1.肛裂:多见于小孩排便困难时,干结的大便撑破肛管皮肤导致便血。通常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多在便后点滴而出,孩子排便时会因疼痛而哭闹不安。这与孩子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喝水少导致大便干结有关,比如有些小孩不爱吃蔬菜、水果,就容易引发肛裂。
2.直肠息肉:儿童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单发。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大便相混,常呈间歇性发作。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具体病因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部分患儿可能在做肠镜检查时被发现。
3.肠炎:如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等。细菌性肠炎多由不洁饮食引起,除了便血外,常伴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大便可能呈黏液脓血便;病毒性肠炎常见于轮状病毒感染等,也会出现腹泻、便血情况,多有一定的季节性,比如秋冬季节轮状病毒肠炎高发。这与孩子接触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水等有关,生活中不注意手卫生,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就容易患病。
4.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孩子会阵发性哭闹不安。这是由于小儿肠管发育特点等因素,导致肠套叠发生,需要及时就医处理,否则可能会引起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1.血液系统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以及便血等症状。还有白血病,除了便血外,常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这些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孩子自身的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2.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还可伴有腹痛、便血、关节肿痛等症状。便血多为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腹痛后出现血便,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其发病与孩子接触过敏原有关,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并进行相应的抗过敏等治疗。
三、其他情况
1.食物过敏:有些小孩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除了可能出现皮肤湿疹、呕吐等症状外,也可能会出现便血情况,多为黏液血便。这与孩子的个体体质有关,对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质不能耐受,进食后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
2.外伤:比如孩子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情况,也可能导致肠道损伤而出现便血,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可寻。
当发现小孩便血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腹部超声、肠镜等)来明确便血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便血的颜色、量、次数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准确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于有特殊病史或过敏体质的孩子,更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