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可由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导致。口腔局部因素包括菌斑牙石堆积、牙龈炎、牙周炎、牙龈外伤、牙龈肿瘤等;全身因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内分泌紊乱(妊娠期、青春期)、其他全身疾病(糖尿病、肝脏疾病)等。
一、口腔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菌斑、牙石堆积:口腔内如果长期不清洁,食物残渣、细菌等会逐渐形成菌斑,进而钙化形成牙石。菌斑和牙石会不断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的炎症反应,使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菌斑指数高的人群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菌斑指数低的人群。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如果口腔卫生不佳也容易出现菌斑、牙石堆积导致牙龈出血;成年人由于生活中饮食、口腔清洁习惯等因素,也较易出现这种情况。
2.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牙龈会出现红肿、易出血等症状。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阶段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对更容易患牙龈炎导致牙龈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也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出现牙龈出血情况。
3.牙周炎:牙周炎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不仅有牙龈炎症,还涉及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除了牙龈出血外,还会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情况。中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逐渐衰退等原因,患牙周炎的几率较高,从而容易出现牙龈出血;有吸烟习惯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
4.牙龈外伤:刷牙用力过猛、使用硬毛牙刷、不良的口腔修复体等都可能导致牙龈外伤,引起出血。比如儿童在刷牙时如果用力不当,或者使用不合适的牙刷,就可能造成牙龈外伤出血;老年人安装不合适的假牙,长期摩擦牙龈也会导致出血。
5.牙龈肿瘤:牙龈部位的肿瘤,如牙龈瘤等,也会引起牙龈出血。虽然牙龈肿瘤相对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一旦发现牙龈有异常增生物且伴有出血,应及时就医检查。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牙龈出血。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和成人都有发病可能。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牙龈轻轻一碰就容易出血。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等,导致牙龈出血。白血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有一定发病率,患者除了牙龈出血外,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等其他症状。
血友病:这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会出现牙龈等部位的出血情况,男性发病居多,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2.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牙龈出血,称为妊娠期龈炎。一般在妊娠2-3个月后开始出现,分娩后多数会自行减轻。
青春期:青春期少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与激素对牙龈组织的影响有关。
3.其他全身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口腔感染等问题,包括牙龈炎症,从而导致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不管年龄大小,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预防牙龈出血等口腔并发症。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