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水肿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妊娠、高温环境;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不同病因有相应症状表现,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对应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当人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时,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会受到影响,重力作用使血液在脚部淤积,从而导致脚部水肿。例如,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患脚部水肿的几率相对较高。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定时活动腿部,促进血液回流。
2.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会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脚部水肿。一般在妊娠中晚期较为常见,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也需要关注水肿程度,若水肿严重需及时就医。孕妇应注意休息时适当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
3.高温环境:在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体表血管血流量增加,相对而言,回心血量减少,脚部静脉血液回流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脚部水肿。比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活动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适当降温。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体循环中,可导致脚部水肿,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研究表明,约有70%-8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包括脚部水肿。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内形成血栓,阻碍血液回流,会引起脚部水肿,通常还伴有下肢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等表现。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对于有下肢活动减少、手术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警惕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2.肾脏疾病
肾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水钠潴留,以及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脚部水肿。肾炎患者除了脚部水肿外,还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表现。不同类型的肾炎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但都需要针对肾脏病变进行规范治疗。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脚部水肿是常见症状之一,水肿往往比较严重,可波及全身。需要通过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3.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硬化导致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使蛋白质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以及门静脉压力升高,淋巴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脚部水肿,还可能伴有腹水、黄疸等表现。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是诊断肝硬化的常用方法,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监测脚部水肿等情况。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会出现水钠潴留,导致脚部水肿,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畏寒、皮肤干燥等症状。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如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可明确诊断,需要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5.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脚部水肿。常见于一些挑食、节食过度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需要合理调整饮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