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用阿托伐他汀促进血肿吸收、氨甲环酸减少再出血,适用于症状轻、血肿小或不耐受手术者,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需监测,有出血倾向者用氨甲环酸要谨慎评估)和观察等待(无症状或症状轻且血肿小者定期检查,保持规律生活,控制基础疾病);手术治疗有钻孔引流术(常用,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但高龄及有严重心肺疾病者风险增加,术后要卧床并保持引流管通畅)、锥颅穿刺抽吸术(操作简便,但可能清除不彻底、有复发风险,儿童手术需精细,术后密切观察)、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有分隔等情况,创伤大但清除彻底,多次手术及体质弱者恢复慢,需加强护理和康复训练)。特殊人群治疗需特别关注,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身体和基础疾病,儿童手术要谨慎、注重术后护理康复,孕妇要考虑对胎儿影响,谨慎用药。
一、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阿托伐他汀、氨甲环酸等药物。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促进血肿吸收。氨甲环酸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肿的再出血。但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症状较轻、血肿较小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因为药物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影响凝血平衡。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使用氨甲环酸时需谨慎评估利弊。
2.观察等待:对于一些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血肿较小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选择定期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血肿变化。在此期间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头部碰撞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防止血肿因外力等因素增大或出现再出血。若患者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需严格控制血压,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导致血肿情况恶化。
二、手术治疗
1.钻孔引流术:这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手术方法。通过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引出积血。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且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相对增加,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2.锥颅穿刺抽吸术:利用锥颅器械穿透颅骨,抽出血肿。此方法操作简便、迅速,对患者的打击较小。然而,它可能存在血肿清除不彻底的问题,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较薄且发育尚未完全,手术操作时需更加精细,避免损伤颅骨及脑组织。同时,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
3.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有分隔、钻孔引流术或锥颅穿刺抽吸术效果不佳、血肿内有新鲜出血或伴有颅内高压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该手术创伤较大,但能更彻底地清除血肿。对于有多次手术史、体质较弱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促进身体恢复。术后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以恢复神经功能。
特殊人群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时尤其需要关注。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手术操作需更加谨慎,术后要注重护理和康复,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孕妇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治疗措施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需用药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