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且为引起腰痛常见原因之一,病因包括积累性损伤、急性腰扭伤处理不当、腰椎结构异常、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部分迁延不愈,还有腰部僵硬感晨起或久坐起立时明显、适当活动按摩可缓,活动受限但无明显下肢神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病,鉴别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区分,治疗以非手术为主含休息、物理治疗、药物辅助,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注意腰部保暖,特殊人群如儿童避免过度劳累腰部活动、青少年注意正确姿势、老年人避免突然负重适度锻炼、女性孕期控体重产后护腰。
一、定义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因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性腰扭伤未规范治疗或腰部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引发。
二、病因
1.积累性损伤:长期弯腰工作、久坐、久站等,可使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局部出现代谢产物堆积,引发慢性损伤。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腰部肌肉易因持续收缩导致劳损。
2.急性腰扭伤处理不当:急性腰扭伤后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损伤组织修复不彻底,可遗留慢性疼痛,逐渐发展为腰肌劳损。
3.腰椎结构异常:腰椎先天性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或后天性畸形(如腰椎侧弯),可导致腰部肌肉张力不平衡,易引发劳损。
4.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腰部肌肉易出现痉挛,血液循环受阻,增加腰肌劳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不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疼痛可迁延不愈。
2.腰部僵硬感:晨起或久坐起立时较为明显,适当活动或按摩后可有所缓解。
3.活动受限:病情较重时,腰部活动可受一定限制,但一般无明显下肢神经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腰部损伤史、工作及生活姿势等情况。
2.体格检查:腰部可有局部压痛,但无明显下肢神经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一般无腰椎结构异常表现,主要用于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其他腰部疾病。
五、鉴别诊断
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疾病区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神经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疾病多有全身症状(如低热、消瘦等)或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六、治疗原则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
1.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减少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
2.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推拿按摩等,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3.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
七、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工作或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伏案工作,定时改变姿势。
2.加强腰部锻炼:通过小飞燕、五点支撑法等运动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
3.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寒冷、潮湿刺激,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保暖设施。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避免过度劳累腰部的活动,如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等,预防积累性损伤。
青少年: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因学习或运动导致腰部肌肉劳损。
老年人:避免突然负重,防止腰部损伤,可通过适度锻炼维持腰部肌肉功能。
女性:孕期注意控制体重,防止因体重增加导致腰部负荷加重;产后注意腰部保护,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