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由头部外伤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导致;非外伤性颅内血肿由脑血管病变(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破裂)、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血友病)、抗凝或溶栓治疗、颅内肿瘤卒中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在非外伤性中占比大,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疾病可致颅内出血,抗凝溶栓及颅内肿瘤卒中也会引发颅内血肿
一、外伤性颅内血肿
1.头部外伤
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车辆的撞击、急刹车等情况容易导致头部受到剧烈的外力冲击,例如车辆正面碰撞时,车内人员头部与挡风玻璃等部位发生碰撞,强大的冲击力可使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据相关统计,交通事故是导致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常见原因之一,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成因的40%-60%。
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头部着地是常见的受伤方式,身体下落的势能转化为对头部的冲击力,可引起颅骨变形、颅内血管损伤,进而引发颅内血肿。例如建筑工人从高处坠落,头部撞击地面后发生颅内血肿的风险较高。
暴力打击:如被钝器击打头部、头部遭受拳击等,外力直接作用于头部局部,可使该部位的颅骨和脑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
二、非外伤性颅内血肿
1.脑血管病变
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控制不佳,脑血管壁承受较高的压力,容易发生玻璃样变性等病理改变。当血压剧烈波动时,病变的脑血管易破裂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从而形成颅内血肿。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颅内血肿的风险比正常血压人群高5-10倍,在非外伤性颅内血肿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比较大,约为50%-60%。
脑血管畸形:先天性的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薄弱,容易破裂出血。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相对常见此类情况,由于血管畸形处的血管不能承受正常的血流压力,在某些诱因下,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发生破裂出血形成颅内血肿。
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膨出,瘤体壁较薄,当血压升高或其他因素导致瘤体破裂时,血液涌入颅内形成血肿。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多见于中老年人,有研究显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颅内血肿约占非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15%。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血管壁,使血管脆性增加,容易发生出血倾向。颅内出血是白血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颅内血肿。据统计,约有10%-20%的白血病患者会发生颅内出血,其中部分患者以颅内血肿为主要表现。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等,凝血功能障碍。轻微的头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颅内出血形成血肿,且出血往往较为严重,不易自行停止。
3.其他因素
抗凝或溶栓治疗: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或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例如一些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但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形成颅内血肿。一般来说,接受抗凝或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生颅内血肿的风险比未接受此类治疗的人群高2-3倍。
颅内肿瘤卒中:颅内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血管丰富,部分肿瘤可发生坏死、出血,从而形成颅内血肿。例如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瘤等都可能出现卒中现象,导致颅内血肿形成,这种情况在中老年颅内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