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段脊髓损伤会引发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反射异常。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受损节段支配区域运动异常,儿童和身体素质差者影响不同;感觉功能障碍包括浅感觉(痛、温、触觉减退或消失)和深感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障碍,不同年龄和基础病史患者表现有差异;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排便(便秘或失禁)、排尿(早期尿潴留后期反射性膀胱)、体温调节(体温不稳定)障碍,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反射异常有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和腱反射(亢进或消失)异常,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感觉功能障碍
浅感觉障碍: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障碍。患者受伤平面以下的部位对痛觉和温度觉的感知会减退或消失,比如用针轻刺患者受伤平面以下皮肤,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疼痛;触觉方面也会出现减退,难以感知物体的质地、形状等。这是因为脊髓后角的感觉神经纤维受损,无法将外周的感觉信号传导至大脑皮层进行感知。不同年龄的患者,感觉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对感觉障碍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影响神经功能的患者,可能本身神经敏感性就较低,胸段脊髓损伤后感觉障碍可能更难被察觉。
深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如不能正确判断脚趾是伸直还是弯曲状态;也难以感知振动的存在,比如用振动觉检查仪在其肢体上振动时,无法正确感知。这是由于脊髓后索的传导深感觉的神经纤维受损,导致大脑无法接收到准确的肢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等信息。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排便障碍:常表现为便秘或大便失禁。脊髓损伤后,支配肠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得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便秘;或者肠道括约肌失去神经调控,出现大便失禁。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肠道功能就相对较弱,胸段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可能会更加严重,需要特别注意肠道护理;有长期卧床等生活方式的患者,也容易加重排便障碍的情况。
排尿障碍:早期多表现为尿潴留,即膀胱内尿液无法自主排出;后期可能发展为反射性膀胱,出现不自主排尿。这是因为脊髓损伤影响了脊髓排尿中枢与膀胱之间的神经传导,导致膀胱的排尿反射异常。儿童患者由于膀胱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胸段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注意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胸段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可能会诱发泌尿系统的其他问题。
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失调,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容易出现高热或低温。这是由于脊髓损伤破坏了体温调节中枢与外周的神经联系,使得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如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体温调节障碍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反射异常
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当刺激患者足底时,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的现象。这是因为脊髓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丧失,使得脊髓的原始反射释放。不同年龄的患者病理反射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得病理反射的判断需要更加谨慎;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变的患者,胸段脊髓损伤后病理反射的出现可能会受到原有病情的影响。
腱反射异常:受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可能出现亢进或消失。例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可能亢进或减弱甚至消失,这是由于脊髓损伤导致神经反射弧的完整性被破坏,反射的传导和调节出现异常。对于运动员等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导致脊髓周围组织可能存在潜在损伤风险的人群,胸段脊髓损伤后腱反射异常的情况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