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总体发生率约1%-5%,受患者自身(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类型、术中无菌操作)、术后护理(伤口、引流管)等因素影响,可通过术前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整免疫低下患者免疫状态,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复杂手术加强防控,术后加强伤口和引流管护理等来降低感染几率
一、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总体几率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几率因多种因素而异,一般来说,总体发生率在1%-5%左右。不同的研究由于纳入人群、手术类型、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等不同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在一些规范管理、感染防控严格的大型三甲医院,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几率可能相对较低,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或手术复杂程度高、患者基础状况差的情况下,几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二、影响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几率的相关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
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成人明显增加,这与儿童自身免疫防御机制不成熟有关。
老年患者: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同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几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2.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使得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糖尿病患者开颅手术后,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颅内感染的几率比血糖正常的患者显著升高。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自身免疫力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几率远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
(二)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时间就越长,细菌污染的机会也就越多,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几率相应增加。有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的开颅手术,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较短的手术。
2.手术类型
不同的开颅手术类型颅内感染几率不同。例如,涉及脑室系统的开颅手术,由于与脑室相通,细菌更容易进入颅内引发感染,其感染几率相对较高;而单纯的颅骨病变切除等相对简单的开颅手术,颅内感染几率相对较低。
3.术中无菌操作情况
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是导致颅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果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消毒不彻底、器械消毒不规范、术者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等,都会显著增加颅内感染的几率。例如,术中器械被污染后接触手术部位,就可能将细菌带入颅内引发感染。
(三)术后护理因素
1.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如伤口被污染、敷料更换不及时等,细菌可能通过伤口侵入颅内导致感染。尤其是对于头皮切口较大的开颅手术患者,若伤口护理不佳,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2.引流管护理
如果术后放置有引流管,引流管护理不当,如引流管堵塞、引流管位置移动导致逆行感染等,也会大大增加颅内感染的几率。例如,引流管堵塞后,颅内积液压迫脑组织,同时引流不畅有利于细菌滋生,从而引发感染。
三、降低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几率的措施
(一)术前准备
1.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以降低感染风险。
2.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尽可能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或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如合理营养支持等。
(二)术中防控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无菌要求,手术器械严格消毒灭菌。术者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进行手术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对于涉及脑室系统的复杂开颅手术,可采取更严格的防控措施,如使用抗菌药物冲洗等,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相关原则。
(三)术后护理
1.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2.做好引流管护理,确保引流管通畅,固定良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引流管的护理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