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引起的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操作后病原体侵入颅内引发的感染性疾病,有多种病原体,临床表现包括全身和神经系统表现,可通过腰椎穿刺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需通过规范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定义
手术后引起的颅内感染是指在颅脑手术操作后,病原体侵入颅内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膜炎、脑室炎等多种类型,病原体常通过手术切口、血行等途径进入颅内。
二、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1.细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手术切口直接侵入颅内,大肠埃希菌可能经血行传播至颅内引起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的常见细菌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特定细菌;有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可能更复杂。
2.真菌: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如念珠菌等,此类患者由于自身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容易遭受真菌的侵袭引发颅内感染。
三、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成人一般体温>38℃,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表现可能更为多样。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头痛,多为剧烈头痛,程度较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可伴有恶心、呕吐;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四、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诊断方法
1.腰椎穿刺检查:通过测定脑脊液压力,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以及进行病原体培养等。脑脊液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生化检查可发现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等异常;病原体培养若能培养出相应的致病菌则可明确诊断。但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谨慎进行腰椎穿刺,避免诱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儿童进行腰椎穿刺时更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颅内是否存在异常改变,如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脑膜强化等表现,脑室炎患者可能发现脑室系统异常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颅内感染。
五、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对于细菌感染,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用苯唑西林等;对于真菌感染则选用抗真菌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头痛剧烈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止痛对症处理;对于发热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儿童可通过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方式降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当的退热方式。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营养供应等。
六、手术后引起颅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规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颅内组织的损伤,降低感染风险。在儿童手术中,更要精细操作,减少对儿童颅内组织的不良影响。
2.围手术期管理: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情况,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对切口进行消毒等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和护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对老年人术后的护理,注意维持其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状况等,同时密切监测感染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在围手术期要加强感染防控措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密切监测感染情况,一旦怀疑颅内感染,要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其免疫状态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