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消化道出血有呕血(呕吐物可为鲜血或咖啡样物质)和便血(黑便或鲜血便)等临床表现,病因包括消化道自身病变(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影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检查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消化道造影、胃镜肠镜检查),新生儿是特殊人群,消化道出血时需谨慎诊断治疗,密切监测并加强护理。
一、临床表现
1.呕血:新生婴儿消化道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呕吐物可为鲜血、咖啡样物质等。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后,会呈现咖啡样改变,若出血量大则可直接呕出鲜血。例如,某些新生儿因消化道血管畸形等原因导致出血,可能会出现呕血症状。
2.便血:可表现为黑便或鲜血便。黑便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酶等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而鲜血便则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较急且量较多时的表现,比如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可能直接表现为鲜血便。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可能出现便血情况,可为血便或果酱样便等。
二、相关病因
1.消化道自身病变
食管病变:新生儿食管黏膜损伤可能导致出血,比如在分娩过程中,食管受到过度挤压等情况可能引起黏膜损伤出血。
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先天性胃黏膜糜烂、溃疡等可引起出血。一些新生儿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胃黏膜发育异常,容易发生糜烂、溃疡导致出血。另外,应激性溃疡也是新生儿常见的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如新生儿窒息、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应激性溃疡出血。
肠道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肠道疾病,可导致肠道黏膜坏死、出血,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等。另外,肠套叠在新生儿期也可能发生,引起肠道出血,不过相对少见。还有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等也可导致肠道出血。
2.全身性疾病影响
感染:严重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等,从而引起消化道出血。例如,败血症时,细菌毒素等可影响新生儿的凝血机制,导致消化道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多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因为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菌,维生素K合成少,且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维生素K摄入相对不足,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等。另外,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也可导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引起消化道出血。
三、诊断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生命体征等。还会检查腹部情况,如是否有腹胀、压痛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原因。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情况,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有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可评估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协助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等情况。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需排除假阳性情况,如母亲乳头破裂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潜血试验可能呈假阳性。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肠道情况,如是否有肠套叠、肠道占位等情况,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发现肠壁增厚、肠腔积气等表现。
消化道造影:对于怀疑消化道畸形等情况有一定帮助,如先天性食管闭锁、先天性肠道狭窄等可通过消化道造影协助诊断,但新生儿进行消化道造影时需注意相关风险及准备等。
胃镜、肠镜检查:对于怀疑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病变导致出血的新生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但新生儿进行内镜检查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是特殊人群,消化道出血时需特别关注。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考虑药物对新生儿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尽量选择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对于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儿,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出血量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本生命支持。并且要加强护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等,因为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新生儿贫血、缺氧等情况,需要全面照顾以促进新生儿康复。